萍鄉學院坐落于中國近代工業主要發祥地之一——江西省萍鄉市。
1898年創辦的萍鄉煤礦,是當時中國“十大廠礦”之一。萍鄉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蘆溪縣是中國最大的電瓷產業基地;湘東區是中國工業陶瓷重要生產基地。萍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享有“讀書之鄉、教育之邦”的美譽;儺面具、儺舞、儺廟“三寶”俱全;中國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楊岐宗遠播日本、韓國和東南亞;武功山十萬畝高山草甸被譽為“云中草原、戶外天堂”。萍鄉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誕生地、秋收起義的策源地和主要爆發地。
萍鄉學院是一所以工學為主,文理為基礎,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溯源于1941年創辦的省立萍鄉簡易師范學校,1949年更名為萍鄉師范學校,1978年開辦大專班,1982年成立萍鄉教育學院,1993年更名為萍鄉高等專科學校,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萍鄉學院。2016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9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80余載辦學春秋,為社會輸送了10余萬名畢業生。首屆畢業生劉天泉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升本以來,學校秉承“厚德至善、勵學篤行”的校訓精神,堅持立足萍鄉、面向江西、輻射全國、文理為基礎,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重點發展材料、機械和教育類專業,致力于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牢固樹立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構建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發展態勢良好,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提升迅速,本科辦學初見成效。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高校美育工作先進單位、江西省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江西省綜治工作先進單位、第一屆江西省文明校園、萍鄉市服務地方經濟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列為江西省首批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試點院校,是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聯盟成員。
學校設有12個二級學院,涉及工學、文學、理學、教育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歷史學等八個學科門類的32個本科專業。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561人,其中本科生12067人 。
校園占地面積1200畝,校舍建筑面積32.95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18.78萬平方米。有教學實驗實訓室210個,校外實習實踐實訓基地180個。建有省級柔力球訓練基地和省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1.35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34.3萬冊,電子圖書152萬冊 。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850人,其中博士78人,正高職稱57人,副高職稱170人。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金牌教師(教學名師)、“西部之光”學者、江西省“百人遠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選30余人。
學校現有省級一流專業1個,校級特色專業10個,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省級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2個,省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3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省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2013年以來立項全國教育規劃課題1項、江西省教育規劃課題61項、江西省高校教改課題88項,獲江西省教學成果獎4項。
學校面向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升本以來投檔線均高于控制線25分左右。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全國全民健身操舞大賽、第四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江西省電子電腦大賽等比賽中屢創佳績。近年來,參加省級以上各類競賽3222人次,其中獲全國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國家級共計17項;省級特等獎18項、省級一等獎102項、二等獎158項、三等獎204項,省部級共計482項。學生研發冰壺堡等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6項,在SCI、EI等期刊發表論文11篇。依托大中型企業和事業單位開展實習(實訓),增強了學生實踐動手和創新創業能力,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和社會各界歡迎。
我校始終堅持扎根地方,緊密對接地方產業,著力建設了江西省工業陶瓷重點實驗室等5個省級科研平臺和湘贛邊區域合作發展研究院等6個校級科研平臺。學術氛圍日益濃厚,舉辦了第三屆“漢冶萍”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屆海峽兩岸儺文化學術研討會等20余次大型學術研討會。升本以來,立項省級以上課題6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項、國家社科基金3項、全國教育規劃課題1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項目3項、國家語委課題5項;編制行業標準8項;發表論文2300余篇,其中SCI論文300余篇,EI期刊論文50余篇;編寫教材、出版專著280余部;獲發明專利授權70余項。
風好正是揚帆時。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實際,學校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具備了應用型高校的基本形態,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融入地方發展,對接產業需求”等方面初步形成辦學特色。面向未來,學校將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強化內涵建設,加快推進轉型發展,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應用型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