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是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示范學校、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范院校、全國水利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全國水利文明單位、全國水情教育基地、重慶市骨干高等職業院校、重慶市優質高等職業院校、重慶市文明校園、重慶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慶市節水型校園、重慶市綠色校園、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慶市職業教育示范性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重慶市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建設單位、重慶市水利科普教育基地、重慶市第一批水情教育基地,是重慶市“雙高”院校建設單位,全市首個環境資源法庭生態巡回審判站。
學院始建于1964年,歷經江津地區水利電力學校、永川地區水利電力學校、重慶市水利電力學校,2004年升格為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目前總占地面積945畝,校舍建筑面積37萬余平方米,專業教學實訓用房及場所14萬余平方米,校內外實習基地500余個(中央和各級財政支持建設6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36億元,藏書150萬余冊(含電子圖書),固定資產總額12.35億元。
——師資隊伍實力強。現有教職工779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170余人(含二級教授1人);專業及專業群帶頭人59人,骨干教師143人“雙師型”教師454人,水利部水利行業“雙師型”教師35人;碩士及以上學歷413人,其中博士43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8人;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重慶市教師教學創新團隊4個。 國家行業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16人,省部級各行業各領域入庫專家、裁判近400人。榮獲全國水利職教名師、全國水利職教新星、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重慶市五一勞動獎、重慶最美女教師、重慶市優秀教師、重慶市優秀思政工作者、重慶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重慶市高校優秀輔導員、重慶市巴渝技能之星等市級以上榮譽100余項。近三年,教師在國家和市級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獲獎20余項,其中獲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市級一等獎9項。進入全國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競爭力50強。
——專業結構布局廣。開設高職教育專業44個,在校生1.32萬人,面向全國28個省(市、區)招生。貫通分段培養本科招生專業5個,重慶市屬唯一設置專業7個,形成以工程技術為主體的“一特一優三大支撐,九大門類協同發展”專業結構布局,涵蓋水利、能源動力與材料、土木建筑、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9個專業大類。其中,國家級骨干專業2個、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3個、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建設專業 2 個、工信部產教融合試點專業1個、重慶市骨干專業4個、全國水利高職教育示范院校重點建設專業5個,市級“雙高”專業群2個,創建“四共演進”新思路,引領專業群迭代升級,形成以高水平專業群為引領、骨干型專業群為支撐、培育型專業群為特色的“2+5+3”十大專業群結構。
——產教融合基礎牢。圍繞區域支柱產業和辦學特色,以構建“政行園校企”新型互動關系為路徑,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水平,助力區域產業提質增效。建成重慶水利水電市級示范職教集團。牽頭成立西部職教基地產教聯合體,獲批教育部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全國28個,重慶唯一)。成功組建區域具有較大影響的行業共同體“西部水利水電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2個現代產業學院、1個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2個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1個市域產教聯合體獲市教委立項,1個產教融合專業獲工信部立項。累計聘用現代產業導師41名,校企合作開發新形態教材12本,聯合培養學生4000余人。校企合作專業對口就業率90%以上,普天大數據產業學院建設成效入選教育部產教融合典型案例。
——人才培養質量高。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技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學生到課率穩定在98%以上,課堂教學互動反饋率長期保持在95%以上,教學目標達成度為95%以上。近五年來,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累計獲國家級獎項189項次、省部級獎項558項次。2023年,在校學生參加市級以上技能大賽獲國際性獎2項、國家級獎32項、市級83項。其中,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突破全國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長期保持在95%以上。學院被中國教科院評為西部地區人才培養卓越高職院校50強。
——創新創業成果多。學院建有功能齊備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區,是重慶市首批創新創業“雙百”示范建設單位、重慶市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重慶市創業孵化基地、重慶市眾創空間、重慶市高校眾創空間。近五年,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等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大賽,獲國家級7銀9銅、市級40金71銀123銅。其中,2023年的金牌數量全市第一。《“三化遞進 三方協同 內外融合”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成為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100個典型案例之一,非常難得的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出現在同一榜單。
——對外技術服務好。聚焦“一帶一路”、鄉村振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堅持政行園校企聯動、產學研結合,創新“建四共、促四合”實踐路徑,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三年新增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7個,開展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105項;建成智能電網與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等技術技能服務集群,開展技術服務166 項;建成“西部職教基地發展研究中心”智庫,多篇咨政報告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取得市政府發展研究二等獎突破。入選工信部首批工業大數據科教融匯創新中心試點單位。依托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防汛抗旱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認定)、水資源及水生態保護重慶市高職院校應用技術推廣中心、水庫安全及水環境大數據重慶市高校工程中心、水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重慶市社科普及基地)、西部職教基地發展研究中心、重慶市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訓練基地等科研及社會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對接產業發展,積極開展應用技術服務、技術推廣、社會培訓。近三年,科研與社會服務到款額5500余萬元,累計培訓12.96萬人次,成為西南地區水利科技服務地方產業的品牌。
——文化育人特色明。弘揚“上善若水,學競江河”校訓,構建若水文化、名人與水、水哲學思想的環境育人體系,將水文化建設與人才人格品質培養相結合,凝練形成“上善若水,智水潤心”的水文化育人理念。創新水文化育人改革與實踐,形成“三境育心”、“三堂增智”、“三戲促行”的水文化“景、堂、戲”育人模式,獲重慶市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水利部特等獎。學院獲批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一校一品”示范學校,《彰顯水文化育人特色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案例榮獲全國水文化育人優秀案例一等獎,成為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全國水利行指委水文化育人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落戶學院,標志著校園文化建設和水文化育人邁上新臺階。近三年,學生參加市級以上文體活動獲集體榮譽150余項、個人獎項300余項,育人成果被中央電視臺專題報道,《中國教育報》、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33次,育人經驗在19所水利院校推廣應用。
——國際交流合作深。學院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國際合作2.0工程,打造海外服務“1+1+N”重水模式。先后與泰國、越南、老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搭建國際化交流平臺,發起首個“中國—東盟清潔能源產教融合聯盟”,在印尼成立“智慧水利熊貓學院”,獲批重慶市國際化特色項目;掛牌成立“大禹學院”4個、國際“師培基地”5個、“學生實訓基地”4個。構建國際化標準體系,建設國際課程標準12個、專業標準3個、職業標準10個;大力推進國際化教學資源建設,聯合開發國際化課程11門。開展國際化技術輸出,開展重慶市長獎學金絲路項目2項,其中“老撾水環境監測與治理行業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訓”被老撾萬象日報報道;開展“中文+職業技能”培訓536人。完善國際化留學體系,與泰國黎逸技術學院、埃塞俄比亞溫蓋特將軍職業技術學院等,開展留學生教育,培養留學生200余名。
近年來,學院緊緊抓住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高度重視水利發展、高度重視重慶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立足川渝、聚焦水電、面向西部、輻射全國,堅持教學、科研并舉,深入實施“穩定規模,強化內涵,突出特色,文化引領”四位一體同步推進發展戰略,固本強基、提檔升級,推動學院邁向“特色鮮明、行業一流、國內知名”的高水平高職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