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州市機械職業學校(1963.7~1965.6,隸屬常州市機械工業局)
二十世紀60年代初,在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的江南古城——常州,現代工業群正逐漸恢復生機,機械工業正揚帆起航,緊缺各類技術人才。1963年7月,常州市機械職業學校應運誕生。
建校之初的1964年8月,教職工僅10人。學校即借用位于虹橋北200米、懷德北路西占地僅約20畝、建筑面積僅約1000平米(15間)的常州重工業業余大學校舍(現金色新城東側),在常州地區各工廠招收車工、鉗工全日制在校生2個專業四個班100人,學制三年,實行一周上課、一周實習的半工半讀的教學方式,培養目標為工廠技術員。
(二)常州市機械中級技術學校(1965.6~1966.9,隸屬常州市機械工業局)
經江蘇省機械廳批準,更改校名,遷校于勤業橋堍米市河北的南河沿208號常州礦山機械廠舊址,教職工40人。占地70畝,建筑面積約5000平米(66間)。
學校改學制為四年,將原4個班合并為機器制造1個專業2個班, 1965年8月,招收機器制造專業4個班,電機電器專業2個班共188人。
(三)常州市紅大機械學校(1966.9~1968.8,隸屬常州市革命委員會第三辦公室)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在1966年9月更名為常州市紅大機械學校。
(四)常州市機械學校(1968.8~1969.12,隸屬常州市革命委員會第三辦公室)
1969年12月,市機械工業局撤走設備,教師解散,學生下放,學校停辦。
常州市第九中學隨之遷入辦學。
(五)常州機械技術學校(1973.6~1978.12,隸屬常州市機械工業局)
1973年6月,經上級批準,學校更名為常州機械技術學校,在常州北門外塘橋依托常州第二機床廠異地復辦。
(六)常州機械學校(1978.12~2000.6,隸屬江蘇省機械工業廳;2000.6~2002.6,隸屬江蘇省教育廳)
1978年12月,學校更名為常州機械學校,并開始籌建新閘校區。
1981年5月,學校整體遷入新閘校區。
20世紀90年代,乘改革開放的春風,學校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歷程,在校生由遷址時的200人發展到3000人,占地面積由塘橋的19.89畝發展到新閘的154畝。學校先后成為省重點中專校、國家級重點中專校、江蘇省文明單位等。
2000年6月,因省機械廳被撤消,學校劃歸省教育廳統一領導。
(七)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02.6至今,入駐常州科教城,隸屬江蘇省教育廳)
2002年6月28日,學校由原常州機械學校獨立組建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普通高等學校。10月,常州大學城新校區開工建設。
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學院主體入駐大學城。
學院現占地面積942畝,建筑面積30多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萬余人,教職工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