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創業奠基期(1958~1966)
1958年7月,湖北省文化局責成黃振等同志開始籌建湖北戲校,選定武昌閱馬場、省戲研所新建房屋為戲校校址。首任校長黃振,執教名師陳鶴峰,賀玉欽、楊玉華、劉順娥、萬盞燈、嚴楠芳,李雅橋,關嘯彬,詹玉魂,余笑予,鄭維漢,方光誠,謝魯等。
1959年 洪山南麓 建設中的湖北省戲曲學校校舍
這一時期主要培養文化系統所需要的京劇、漢劇、楚劇演職員及編導、舞美人員。優秀畢業生包括朱世慧,李春芳,程彩萍,夏家珍,田少鵬等。
1965年 教學原創劇目現代戲楚劇《雙教子》
被珠江電影制品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全國發行
由在校教師余笑予、詹玉魂、孫彬、方光誠等創作改編的楚劇《雙教子》,經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與《補鍋》、《打銅鑼》、《借牛》一起全國發行。漢劇《黛諾》由中國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傳唱大江南北,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第一屆京劇科畢業生更成為組建湖北省京劇團的主要力量。
1965年10月10日
毛主席和中央負責同志接見包括我校《雙教子》劇組在內的在京演出團體
恢復重建期(1977~1987)
1977年9月,湖北省文化局開始省戲校恢復重建工作。重組教師隊伍,新建教學基地。在辦學思想上有了新的發展,不局限于單一的戲曲教育和培養方向,開始面向社會,發展綜合性藝術教育,辦學形式趨于多樣化。校長黃振(至1984年)帶領全校師生艱苦創業,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借用原省文化局招待所、原省政府禮堂、省楚劇團等地辦學,在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投資300余萬元興建新校舍全面竣工,為學校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1982年 楚劇表演藝術大師李雅樵
與學生一起在文化局招待所教學區排練李派經典傳統戲《打金枝》
這一時期的優秀畢業生包括劉丹麗,詹春堯,李麗超等,一大批中青年戲曲演員現已成為湖北文藝舞臺的中堅力量。
轉型探索期(1988~1996)
1988年,湖北省戲曲學校更名為湖北省藝術學校。在原有兩個專業的基礎上,再設置舞蹈、歌劇、話劇、器樂、舞美等五個專業。1992年與湖北省文化藝術干部學校合并,2000年7月與湖北省電影學校合并,組建新的湖北省藝術學校。歷任校長閆恒凱(1984~1990年),熊文波(1990~1992年),羅佩華(1992~2009年)。
1987年 舞蹈課教學課堂
這一時期基本打破了單一的戲曲教育的局面,開始向綜合性藝術教育邁進,一個多形式、多層次的綜合性藝術教育格局逐漸形成。優秀畢業生包括陳常喜,劉家軍,梁志坤,熊廣生,李瓊,金波,秦德松,尹北琛,李鐵,王容,黃琳,吳珍艷,蘆慧,周彥,胡礦,汪金媛,汪斌,江濤等。
升格發展期(1997~2004)
1999年6月,湖北省藝術學校與華中師范大學經友好協商,成立華中師范大學藝術職業學院(二級學院),保持原有的隸屬關系和投資渠道,保留湖北省藝術學校的牌子和辦學職能。高職設有舞蹈表演、音樂表演、藝術設計、戲劇影視表演四個學科系。2003年成立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增設音像技術系及文化事業管理系。首任院長羅佩華。
這一時期優秀畢業生包括魯黃華、蔡娟、張莉、余麗瓊、馬婭琴、談元、范家慶、萬曉惠、董雪萍、黃天、曾磊、黃鶯、黃燕、祁跡、余麗瓊、曹中華、涂曉威、李麗、修婷婷等。
1998年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
歷年來,藝術實踐一直是學校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專業經典的教學和演出劇目百余曲,對外演出場次達2000余場,大型教學創作劇目如《雙教子》、《社長的女兒》、《黛諾》、《血胤》、《劉崇景打妻》、《陰陽盒》、《祭棒槌》、《對花槍》、《金陵十二釵》等20余部,完善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
建校以來,師生先后為毛澤東、朱德、董必武、李先念、鄧子灰、李鵬、朱镕基等國家領導人演出,備感榮幸和自豪。1963年12月,董必武副主席觀看了學生的專場演出后欣然揮毫題詞:
“演出民間氣息真,梨園舊事日生新,百花各具優良質,齊放爭妍顯入神。”
規范建設期(2004~2013)
專業設置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優化調整,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崗位能力需要進行升級,教學方法及教學管理根據教育部要求進行規范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資源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學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專業設置增加至六個,招生規模擴大到近千人,畢業生就業率、崗位貢獻率均有顯著提高。2008年迎來教育部教學質量評估,獲優秀辦學質量評價。
歷任校長羅佩華、肖偉池。
2008年 我院舞蹈系師生擔綱主演的大型舞蹈詩《家住長江邊》
獲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
繼承與發展——開拓創新(2014~現在)
學院以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為主體、中等專業藝術職業教育為補充,依托文化行業,聯合企業,形成了涵蓋高職和中職、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社會藝術培訓、考級、職業資格鑒定)、表演與非表演專業、國內與國際合作辦學等多層次、多門類的辦學格局,牽頭組建了湖北藝術職業教育集團,搭建了全省藝術職業教育和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的平臺,初步構建起了藝術職業教育的“立交橋”,形成了人才成長的“直通車”。
我院舞蹈系原創教學作品《激楚》
獲第七屆中央電視臺全國電視舞蹈大賽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