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學源于1907年京師初等工業學堂,學校從成立之初,就承載了“興學儲才、實業報國”的重任,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職業教育之先河。
1912年,學校更名為京師公立第一藝徒學校,設置金工、木工、電鍍、胰皂、印刷、化妝品等,務求培養實用人才。
1914年學校金工科電鍍班18人畢業,是中國最早的電鍍職業教育畢業生。
1933年,學校更名為“北平市市立高級職業學校”,這是學校從一所初等職業學校向中等工業職業學校發展的關鍵期。 學校增設機械科、化學科,
1936年增設土木工程科,工科門類進一步齊全,形成了機械、化學、土木工程“三足鼎立”的辦學格局,開啟了中等土木工程職業教育的先河,為全國和北京市培養了一大批從事水利工程的專門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廣大師生以高昂的愛國熱情,積極投身開國大典、恢復經濟、抗美援朝、首都市政建設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大活動中。
1949年,學校更名為北京市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50年,更名為北京市立工業學校。
1952年,是學校發展變遷的一個關鍵之年。學校經歷了“兩次分合,兩易校址”,最后單獨立校,一直發展至今。 為了加快培養北京建設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
1952年7月北京市立工業學校土木科并入北京市建筑專科學校,成立該校中技部。
1952年12月,為了適應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建筑業飛速發展的實際,北京市委決定將北京市建筑專科學校的中技部(即土木科)獨立建校,單獨成立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學校,地址位于西直門外二里溝,即今天的西城校區。
1953年1月,學校在新校區投入運轉,全校師生發揚“抗大精神”,自力更生,邊建校,邊上課,學習熱情極為高漲。
1958年9月,隨著全國掀起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學校升格為大學,更名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校擴大招生,增設專業,強調生產勞動實習,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廣大師生結合專業特長,深入工地,邊干邊學,積極參與人民大會堂、十三陵水庫、懷柔水庫、密云水庫等重大工程建設。
1958年,周總理視察懷柔水庫工地,接見我校師生,并鼓勵學生要“與工農結合,學用結合”。
1958年至1964年,李瑞環在我校“北京市業余城市建設學院”學習,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受到毛主席接見。
1961年,隨著國家高教政策的調整,北京市委市政府對首都高校進行戰略布局調整,北京市將我校部分專業和師生并入北京工業大學,創建該校的土建系,學校更名為“北京建筑工程學校”。 改革開放后,學校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1977年7月,學校恢復本科教育,更名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1986年,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作為一所首都高等工科院校,已經初具規模,進入到一個穩定發展的新階段。
1992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學校確定“立足首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市化”的辦學定位,明確了建設多科性的、一流 “城市大學”的目標。 隨著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學校面對新世紀的重大機遇與挑戰,以“新校區建設、攻博工程、更名工程”三大工程為引領,全面提高學校綜合實力。
2012年,學校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
2013年4月12日,學校正式更名為北京建筑大學。至此,學校三大工程圓滿完成,為學校邁向更高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4年,學校獲批設立“建筑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15年10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建北京建筑大學,學校自此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事業發展邁向新高度。
2016年,獲批建設“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
2017年12月,學校更名后召開第一次黨代會。大會確定了“六大戰略”、“六大工程”、“六大計劃”,開創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具有鮮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開放式、創新型大學新局面。
2017年,學校獲批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
2018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9年,獲批設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構建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從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到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人才培養體系。
2020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分類發展方案》,確定北京建筑大學為“高水平特色型大學(A類)”,學校發展定位進一步明確。全校上下搶抓機遇、凝心聚力,以分類發展為引領,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新征程。 辦學115年來,學校始終以服務首都城鄉建設發展為使命,為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領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