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的前身是1938年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倡導成立的魯迅藝術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專業藝術院校,毛澤東親筆題寫“緊張 嚴肅 刻苦 虛心”的校訓。學院歷經延安魯藝、東北魯藝、東北音專三個發展階段后,于1958年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
在八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始終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不同歷史時期為我國文化和教育事業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后涌現出冼星海、馬可、李劫夫、谷建芬、秦詠誠、傅庚辰、羊鳴、雷雨聲、雷蕾、張千一等著名音樂家,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南泥灣》《我們走在大路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我和我的祖國》《映山紅》《我愛祖國的藍天》《光榮啊,中國共青團》《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等大批極富社會影響力的音樂作品。2016年,學院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首批國內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音樂與舞蹈學”被確定為省一流建設學科。2019年,學院被列入遼寧省“雙一流”學科建設13所重點支持高校之一。
學院現有三好、長青、桃仙、大連4個校區,以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為主體,設有14個教學院系和2個附屬中等專業學校。擁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和音樂、舞蹈兩個專業學位授權,是首批獲得藝術碩士(MFA)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擁有藝術學門類中的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等學科的18個本科專業,其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舞蹈表演和音樂學4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先后獲批省級特色專業、示范性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優勢特色專業10個。
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與科研隊伍,形成教學、科研、創作和藝術實踐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體系。現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遼寧特聘教授、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青年英才、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千”層次人選40余人次。
學院始終堅持傳承魯藝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潛心立德樹人,深耕藝術教育,取得了可喜成果。近年來,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50余項。大型民族歌劇《星星之火》獲批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歌曲《旗幟》榮獲全國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群舞《散樂圖》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金獎,學生獲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第四名、第十七屆柴可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優勝獎等國際國內重要專業比賽獎項。
學院注重發揮專業特色優勢,積極打造“舞臺上的思政課堂”育人品牌、“紅色作品講演會”校園文化品牌、“紅色文藝輕騎兵”服務社會品牌。廣大師生經常在重要時間節點、重要紀念日參加國家、省、市級大型活動,唱響“中國好聲音”“遼寧好聲音”,產生較好社會反響。
學院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不斷吸納世界各國、各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先后與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丹麥皇家音樂學院、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波蘭肖邦音樂大學、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等30余所國外著名高等音樂院校簽訂友好合作協議。扎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高質量發展,發起成立東北亞國際藝術教育聯盟,加入“中國—白俄羅斯大學聯盟”,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面向未來,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植根民族,融入時代,突出特色,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培養德藝雙馨的優秀藝術人才,加快推進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一流音樂院校建設。學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時代放歌、為人民起舞,積極創作排演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文藝作品,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展現新的擔當和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