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學是省州共建的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大理醫學院、大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1年兩校合并組建成大理學院,2003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5年更名為大理大學,2021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學校經過46年的辦學積淀,已發展成為一所以生物醫藥研發、民族文化研究、生態環境保護為優勢,留學生教育為特色的綜合大學,是云南省非省會城市中最早開展本科教育并最早取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高等學校,在云南地方高校中的“領頭雁”作用和地位日益彰顯鞏固。學校設有教學科研機構20個,附屬醫院9所,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5個。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現有73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1個,獲云南省“增A去D”規劃建設一流專業建設點3個。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0門。獲評云南省“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
學校匯集了“長江學者”“杰青”等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100余人。現有“藥用特種昆蟲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20余個,省部級創新團隊9個。
近5年,學校獲國家自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0余項。在《自然·通訊》等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30余項。
長期以來,大理大學堅持“立足大理、服務滇西、面向云南及周邊省區、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服務定位,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致力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辦學成效不斷顯現,辦學特色日益彰顯,為擴大大理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大理的國際知名度,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根植滇西辦學,為滇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辦學46年來,學校秉持“改變滇西缺醫少藥、教育落后狀況”的初心,緊密結合云南省及滇西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不斷挖掘學科專業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累計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起作用”的高素質人才20余萬人。其中,80%留在滇西等地區,60%在滇西教育、醫療一線,為促進滇西邊疆繁榮穩定、民族團結和諧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是主動服務地方,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學校堅持“一山一水一族一史”的科研理念,致力于生物醫藥研發、民族文化研究、生態環境保護、滇西特色藥用植物開發、地方病防治研究等。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學校構建了支撐云南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生物醫藥學科群”、促進滇西邊疆民族地區繁榮穩定的“民族文化學科群”和保護滇西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學科群”,有力支撐了滇西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和邊疆穩定。
三是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探索了新實踐。多年來,學校秉承“融四海文化、鑄大學精神”的辦學理念,全面推進國際交流合作,2006年被列為云南省首批“走出去”戰略試點高校,2008年被確定為“云南省國際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教育國際化特別是留學生教育已成為學校的一大亮點和特色。目前,學校與境外50多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2007年在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設立了“DHY漢語中心”,2017年在泰國帕那空皇家大學建立了“海上絲路孔子學院”。2018年被確定為“云南省華文教育基地”,現在4個瀾湄國家(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建立11個“境外漢語教學實踐基地”和“華文教學實踐基地”。
2002年,學校開始面向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招收來華留學生。2005年起面向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招收醫學類來華留學生。目前,學校有來自20余個國家的全日制留學生1200余名。據教育部數據統計,學校本科學歷留學生人數長期位于中國西部高校前列。據上海軟科發布的按學生國際化指標排名“2019中國最好大學”,學校位列全國第13位,云南省第1位。
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云南省發展定位,聚焦“一流大學、最美校園”建設目標,以“一引領三融入五突破”為中心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優勢發展、特色發展、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改革發展,實施質量立校、學術興校、人才強校、開放活校、文化鑄校戰略,堅定信念、守正創新,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努力把學校建成特色鮮明,西部一流、國內知名,在南亞東南亞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綜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