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海洋學院(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是由自然資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三亞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建”的全日制公辦普通本科省屬高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海南省立項建設的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是卓然屹立在祖國最南端的公辦大學,是國家唯一的熱帶海洋大學。學校是外交部、教育部“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教育部十大“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是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中方成員院校,也是瓊中瓊南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搖籃和知識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基地。
學校前身是廣東省1954年創辦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師范學校和1958年創辦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師范專科學校,幾經分合、調整、更名,于1993年由海南省通什師范專科學校和海南省通什教育學院合并組建為瓊州大學(專科)。2006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瓊州學院,同年4月海南民族師范學校并入;2008年學校成功開辟三亞校區,實現山海跨越,辦學空間進一步擴大。2013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15年,踏上轉型發展道路,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填補了海洋大省沒有海洋大學的空白;2016年,獲批成為海南省應用型本科試點高校。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4·13”重要講話和海南開啟自由貿易港建設以來,學校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先后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辦學層次再上新臺階。2018年12月,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整建制轉隸學校,為學校向海發展注入強勁新動力。2021年9月,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崖州灣創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深度融入海南自貿港建設,并與入駐崖州灣科技城的多所國內頂尖大學協同發展。
學校擁有三亞、五指山兩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188畝(含三亞在征土地701畝),海域使用面積1600畝,在海口曲口、瓊海長坡、文昌潭牛、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等地設有規模型科研試驗及教學實訓基地。現有校園總建筑面積75.05萬㎡,其中在建項目面積12.28萬㎡。固定資產總值196791.9萬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0436.48萬元;館藏紙質圖書188.46萬冊,電子圖書192.34萬冊。
學校現有20個二級學院,有海洋科學、水產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資源與環境、旅游管理等9個專業學位碩士點,55個本科專業、7個專科專業,涵蓋理、工、管、文、法、農、教、藝、史9大學科門類。學校有海洋科學、海洋技術等7個海洋類專業和旅游管理等11個涉海類專業(方向),確定了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生命、海洋生態環境、海洋旅游、民族與人文等五大特色學科方向和領域,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民族、生態等為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學校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1個,省級應用型轉型試點專業13個,應用型海洋特色逐漸彰顯。學校現擁有省級重點學科8個;擁有部省級科研平臺30個,其中院士工作站(院士團隊創新中心)4個,省部級水產試驗場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擁有科技部、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此外還有外交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國家部委及海南省批準設立的省部級研究基地(交流平臺)9個,省級重點培育智庫1個,為學校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撐。
學校現有教職工1570人,現有專任教師925人,其中博士、碩士學位教師占82.8%,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占49.4%。擁有“雙聘”院士4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海南省委聯系服務重點專家4人、海南省教學名師4人、海南省優秀教師3人、海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3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選”11人、海南省“南海名家”3人、海南省“南海工匠”2人、海南省“南海名家”青年項目8人;海南省領軍人才23人、拔尖人才65人、其他類高層次人才443人;擁有海南海洋衛星遙感創新發展、水產南繁種業創新、熱帶海岸保護工程與海洋生態修復、熱帶特色水產種質創制與高效增養殖、熱帶設施漁業工程與技術創新、海島旅游資源數據挖掘與監測預警等6個海南省“雙百”人才團隊,一支結構相對合理、富有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的學科隊伍初步形成。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8953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80人,本科生15710人、專科生2949人,留學生14人。學校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學生在學科、創新創業等競賽中表現出色,獲得國際級獎勵23項,國家級獎勵480項,省部級獎勵1159項。其中在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中獲特等獎2項、一等獎6項;在2023年 MATE 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 Eeplore 級別中國大陸區域賽中獲二等獎;在全國大學生海洋知識競賽中榮獲大洋獎1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三等獎2項;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銀獎1項、銅獎3項;在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獲銀獎1項、銅獎2項。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博鰲亞洲論壇、環島自行車賽、藍絲帶海洋保護等公共及公益活動的志愿服務,學校獲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2次,獲“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單位獎”2次,獲“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優秀項目辦”3次。
學校深入落實“教育強國”“科教興國”戰略,穩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近三年來,學校共承擔各類科研課題1069項,年均科研經費過億元,省部級以上項目26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8項,省級重大科技項目2項。學校“海洋測繪保障應用項目”獲得資助7991萬元,“中國東盟海上人文合作與交流平臺項目”獲批經費2355萬元,“三亞崖州灣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洋牧場教學科研示范基地項目”獲得資助2000萬元。在海南黎、苗族本土文化研究方面,《黎族通史》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實現了海南省高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零的突破。一批教學科研人員參加大洋深淵探測和海洋科考,蘇靜作為“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首批深海潛航員多次主駕潛航;宋陶然成為國內第5位和全球第8位完成萬米下潛任務的女科學家;王昊寅成為國內高校首位在南太平洋深淵下潛的科研人員 。
學校注重發揮科技支持、文化影響、智力服務等作用。學校創立并成功舉辦3屆“全國水產南繁種業發展論壇”,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水產種業發展交流平臺;開展全國性海龜救護保育工作,近年累計救治活體海龜631只,協助將已經康復的活體海龜放生338只,得到最高人民檢察院、農業農村部和海南省充分肯定;多次舉辦海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充分發揮學校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中的智庫作用;依托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文旅部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基地等舉辦40多個全國性培訓班,為相關領域人才能力提升搭建重要平臺。學校主辦的《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被評為RCCSE中國核心期刊、全國高校民族類特色科技期刊、全國高校質量進步社科期刊。
學校依托三亞國際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的區位優勢,國際化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化交流合作優勢日益彰顯。學校先后與65個國家和地區的135所高校和教育機構開展合作與交流,簽署合作協議173份,其中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協議96項。派出1000多名學生做交換生、漢語志愿者、共同培養碩士生、游學生、海外實習生,涉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收來華留學生320名,涉及15個國家。交流合作項目數十個,其中包括教育部批準的海南省第一個中外合作本科項目:中國-奧地利旅游管理項目。招聘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15個國家的38名外籍教師到學校工作。近年來,學校組織承辦的國際論壇、國際研討會30余場,接待和參加國際國內合作交流會議320多次 。
學校秉承“明德、博學、勵志、篤行”的校訓,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牢抓教育強國、海洋強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三大機遇,全面貫徹落實學校“1236”發展戰略,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和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有影響力、國際有知名度、熱帶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海洋大學,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