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浩浩蕩蕩的“陪考大軍”成為高考考場外的一道風景。團長:爸爸;后勤:媽媽;顧問:爺爺;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委員:奶奶;操心團團長:姥姥……顯然,高考已經不再只是一個人的考試,而是一個家庭的考試,一個家族的考試,甚至演變成整個社會的考試。每年高考期間,不管是艷陽高照還是暴雨傾盆,各考點門口都站滿了送考和接考的家長,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提出“不要來、不準來”后仍悄悄趕到考場外。
可今年,“陪考大軍”急劇縮水,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八成的學生表示不愿讓家長陪考,同時80%的高三學生家長明確表示,今年高考絕不陪考。高考當天,各省市地區的高考房遇冷也折射出往年瘋狂的陪考現象在今年降溫。
90后考生 60后家長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孩子在室內考,家長在室外‘烤’”的景象是每年高考的“固定畫面”。不過隨著越來越多60后成長為“考生他爹”、“考生他媽”,這種“陪考大軍”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不少60后家長奉行“三不”政策:不想給孩子壓力,不會請假去陪考,不覺得高考是惟一出路。
“孩子已經18歲了,作為他人生面臨的第一個重大考驗,我覺得應該讓他自己去體驗這個過程,自己去面對挑戰。”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崔先生自稱是“信任派”,高考兩天,他和太太都正常上下班,讓兒子自己騎自行車去參加考試。
1965年出生的崔先生很慶幸自己就是因為高考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但他覺得,隨著社會的變遷,高考不再是成才的惟一出路。“如今的高考已經不像多年前,千軍萬馬只能擠這一座獨木橋。現在的孩子們,可選擇的渠道太多了。”崔先生感嘆,如果想讀大學,可以在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中選擇,如果想學一技之長,可以在職業學校或技校之間選擇,甚至想出來創業,學生們都可以嘗試一下,哪怕是失敗了,還可以再回學校讀書。
去年開始,高考全面進入“90后”時代,如果說80后是看著電視長大的一代,那么90后則是點擊著因特網成長的一代。面對著“五味雜陳”的高考,見多識廣的90后向筆者展示了他們舉重若輕的獨立一面。“高考,就是一場面對壓力的適應性訓練,考得好并不代表今后就一帆風順,考不好也不是世界末日。”從考場出來的小劉這樣回答記者。
說到這一屆的考生,不少老師都有一個相同的感覺:心態好。“客觀上講,今年是高考新方案的第三年了,學生沒有第一屆那么忐忑了。另外,好像90后的價值觀也更多元,他們也有多元選擇的機會,所以對于高考,他們重視,但沒有那么‘非此即彼’的沉重焦慮了。”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的王老師說。不少家長也告訴記者,孩子的心態比家長要好。“女兒高考前一天晚上還看卡通片呢!”“我兒子也是,先看新聞,還看體育比賽。”“我女兒高考前一晚拍著我的肩說,‘放心吧,老爸要對我有點信心!’”
“這高考就像當年火爆一時的足球一樣,在經歷了太多的關注之后開始走向寂靜,‘粉絲’也越來越少。”一直在教育領域工作多年的王老師說,“現在的家長和學生非常實際,雖說高考是人生中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但他們更注重就業。”
兩代人都主張為就業早作準備
高考兩天,在北京市一六六中學考點外,目送著兒子走進校門后的李先生夫婦與記者閑聊起來。他們已經為兒子聯系好兩所國外的大學,作為兒子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后路。“我兒子的成績中等偏上,如果發揮得好,首選國內一所不錯的大學,如果發揮得不好,出國留學也是一種備選方案。”王先生說,“高考一考定終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是多元化的。我覺得出國留學對孩子的要求更高,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所以我們作為家長的也都非常謹慎。但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關鍵是要讓孩子萬分珍惜大學的學習時光,不能虛度,學到真本領提升自身競爭力才是硬道理。”
另一位姓王的考生父親對出國留學也有一定的看法。他認為,送孩子出國一定要明確是為何目的而出國。發達國家的科研條件好,讓那些特別優異的孩子出國深造是值得的,還有就是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好,讓孩子出國留學增長見識,這也是培養孩子的一種方式。“不過我反對家里經濟條件一般、孩子成績也一般卻硬要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只是為了拿一個國外的文憑回來,這樣功利性很強的出國留學很可能得不償失,對孩子的發展也不見得有益,現在‘海歸’難找工作的也不少見。” 王先生說。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60后家長面對高考都是從容不迫的態度,但提起孩子就業,無不為他們今后的大學生活如何與就業銜接操碎了心。很多家長認為大學文憑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大學文憑卻是萬萬不能的。對此,孩子在北京理工大學附中讀書的趙先生認為,上大學是一個人必須經歷的讀書學習的過程,但同時,他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在大學里“一心只讀圣賢書了”,而應該從大一、大二就開始為今后的就業謀生做準備,在大學四年就主動將自己培養成適應社會的人。趙先生說:“我主張我的孩子進了大學除了學好專業知識外,還要早點到企業等單位里實習,學習做人處世的技巧和一些實用的技能,有意識地為就業早作準備,現在單位招人非常看重實踐經驗。”
徐先生的兒子也是北京一六六中學的考生,他對孩子高考的期望是“保二本爭一本”。“大學好壞都有得上,上大學是豐富知識的過程,卻不會教給學生所有的東西。現在年輕人很多都在走‘上大學——找工作’這條人生道路,我主張我的兒子有能力的話可以走創業這條路。”
今年的高考就在眾人平和的心態中過去了,可是“填報志愿”的工作馬上開始了,原本“看破一切”的家長這一次應該不會那么輕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