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特殊時段的青少年心理波動
有媒體報道,2月9日上海跳樓的5年級女生品學兼優,來自單親家庭,跳樓之前曾經與母親在當日早上發生過矛盾,課間從學校6樓跳下,送到醫院時已經心跳呼吸全無。近年來,有關青少年墜樓事件頻頻發生,2008年9月秋季學期開學短短的兩天內,上海4名初中生不約而同地選擇用跳樓這種十分極端的方式,欲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或死或傷。
還是含苞預放的生命剎那凋零,一個孩子的離去,帶給整個家庭的是刻骨銘心的傷痛,也對教育界和整個社會產生影響。上海市心理學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淮海教授指出:必須重視開學等特殊時間節點的青少年心理壓力和情緒波動問題,此外還有考試、遭遇突發事件等。
青少年的突出特征是具備行為沖動性和模仿性,“在開學或考試前,許多家長會嚴厲要求或‘提醒敲打’孩子,如果孩子本身‘心里有事’再加上一下子難以適應或接受,就很容易發生這類不幸事件。”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張海音教授說:“開學只是一個誘因方面,發生這樣的事件肯定平時有不良情緒積累,例如持續對學校課程、家庭關系、自我實現等方面存在不滿,一旦受到輕微的批評、測試成績不佳,就可能會導致極端事件。我們不僅要關注‘導火索’,更要關注日常不良情緒化解。”
三方作用催生青少年心理問題
在游戲中可以“死亡”無數次,但是生命只有一次。審視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自殺等極端事件,有的起因非常瑣碎細小,且看似原因多種多樣、各不相同,卻多與來自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的作用有關。
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所接觸到的各種信息對他們行為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日益突出。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葉斌博士表示:“校園難以隔絕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尤其是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如果缺少一定的是非鑒別能力,就會受到一些負面信息誤導。”
家庭和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加不可忽視。上海一家著名重點高中的王校長曾經對學校內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過研究:“他們大多數屬于這兩類情況,一是家庭不健康的,例如單親、父母不和,二是交友不慎、陷入‘壞’圈子無法自拔。這兩種情況大致要占到80%。”
他也坦言,此外也有少數同學會因為學習壓力大產生厭學甚至抑郁等更嚴重的心理障礙,“我們發現一年級的同學多是人際交往不順利、難以適應環境,而高三則是學習壓力過大導致的各種心理問題高發期,此外,每個學期的開始階段也是最容易產生心理異常的時期。”
在學業、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或影響下,再加上普遍缺乏有效的宣泄渠道,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凸顯。上海2004年的一項統計結果至今令人感到觸目驚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和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調查了上海8個區、2500多名中小學生,發現有24.39%的孩子曾經有一閃而過的“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過自殺閃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經認真考慮過自殺。5.85%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其中實施而未遂者達到1.71%。絕大多數的父母對此一無所知。
用寬容與交流,去呵護那些稚嫩的心靈
看似成熟實仍稚嫩,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這段人生的懵懂階段,良好的親子、師生、同學關系無疑是最好的心理防護墻。老師和家長都要重視孩子的細微異常,發現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早疏導。
楊浦區處于上海高校云集的東北角,區域內有復旦、同濟等10多所重點高校,還有不少市級重點中學,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院長陳圣麒告訴記者:“我們曾經做過調查,發現現在許多孩子的人際交往存在問題,他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游刃有余,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無法向同學、老師和父母打開心扉。個別孩子長期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看問題極端,無法包容別人,個人受到一定傷害就耿耿于懷,自殺或者傷害別人。”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亞松教授所在的醫院每年都要接待1萬人次兒童青少年就診,他說,相對于老師,同學之間的交往、游戲、溝通應該是一種非常自然而有效的減壓閥和宣泄口,可惜現在的孩子“玩”得太少了,能主動去關心別人的太少了。
專家一致認為:在與孩子交心的過程中,有兩類人是不應該缺位的,一是父母,二是班主任老師。曾有媒體報道一個班級的同學在目睹破腹產手術后感悟到母親孕育生命的艱難、許多人失聲痛哭,上海一位胸科專家曾經把肺癌切除手術視頻與一所中學講堂連通進行現場直播,致使觀看學生的吸煙率明顯降低……在日常的教育中,生命教育往往好似點睛之筆,不僅能激發學生中普遍缺乏的感恩情懷,更能激發對生命健康的敬畏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