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博學博愛; 立人達人”解釋說明
博學:語出《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博,有博大、包容之意。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博學”,指廣博地獲取知識,也指學問淵博。“博學”,意在倡導全體師生員工嚴謹治學、勤奮進取、博覽群書、博采眾長。作為一所民族高校,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在這里得到交融并蓄,“博學”也代表著學校將謹遵多元一體、厚德博學的傳統,不斷熔鑄底蘊豐厚的民族文化和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培育一種信仰堅定、和諧奮進、多姿多彩的獨特的大學文化。
博愛:在中國春秋時代儒家就有“仁者愛人”的論述,唐代的韓愈有“博愛之謂仁”的說法。也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三大口號——“自由、平等、博愛”之一。根據我國語言大師呂淑湘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博愛”是對全人類的廣泛的愛。博愛是以人為本,包括愛集體、愛祖國、愛人民、愛生命、愛大自然、愛文明進步、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從人類的發展來看,提出和明確博愛的思想,是人類成熟的表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因此,理應成為高等教育的理念。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我校是一所地方民族院校,“博愛”不僅表達著學校對中華大家庭各少數民族的熱愛和情誼,也代表著在我校學習的各民族學生的團結友愛,相扶相持,代表著我校培養的各民族校友,生活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團結奮斗,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立人達人:語出《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子貢說:“假若有這么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樣?可以說是仁道了嗎?”孔子答:“哪里止于仁道,那簡直一定是圣德了!堯舜或許難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想站得住,便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便同時也要讓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做去,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立”的含義是指努力去建立、實現奮斗目標,“達”的含義是指通過努力獲得的一定的成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立人”、“達人”,語法上采用使動式,即“使人立”、“使人達”。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方面指立人、達人是己立、己達的前提和目的,即推己及人,察己知人,承認他人的價值,關心他人的生存與發展,是謀求自身生存與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前提和目的;另一方面指立人、達人必須以自己能立、自己能達為條件,這不是指要把自己擺在他人的前面,而是要求自我必須率先進德修業、率先提升自身素養、具備立人達人的本事。“立人達人”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包含著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人才的標準自古以來是德才兼備德為先。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自立,同時為他人通達人生、社會發展進步、人類與自然宇宙和諧提供便利、做出貢獻。同時,對學校而言,“立人達人”還代表學校將不斷致力于內涵發展,努力把學校建成特色鮮明,全國知名的綜合性民族大學。與此同時,學校還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為湖北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校訓是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也是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反映了學校為貫徹落實教育方針、目標而提出的指導綱領、辦學宗旨、特色和任務,天然地具有指導意義,砥礪著一代代師生員工的人格品行。我校確定“博學博愛、立人達人”的校訓,凝結了學校的整體價值取向, “博學博愛”是行為規范, “立人達人”是終極目的。無論是教職工還是學生,博聞廣識、德業精進、立己達人、個群和諧、天人合一都是自己追求的人生修為的理想境界。在當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代,“獨善其身不是善,兼善天下才是善”,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所以人人要“去窮即達”,“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即“立人達人”。我校確立“博學博愛、立人達人”為校訓,傳承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中關于正確處理德與業、己與人、人與天等關系的精髓,又切合當今以人為本、建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的學習型社會的理想要求,是學校生存與發展、改革與創新的永恒的精神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