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是教師根據大綱要求結合社會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傳授,并對其身心進行鍛煉,從而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教育過程。
長期以來,我們的體育教育從教育目的、制度到課程、教材、教育形式,方法無不強求一律,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似乎是一個模式鑄造出來的,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發揮。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教學已經由單純傳授體育的知識和技能,轉變為重點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社會對體育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體現在培養目標上強調教育應使學生掌握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發展學生的智能,并培養其創造性。
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體育教學只有在教學內容與學生心理交流氛圍中進行,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始終使學生處于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的位置,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互動的雙向活動,教與學的意向、動機、興趣都是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心理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其心理氛圍決定了學習的質量、效果、集體情緒和接受程度,這種心理氛圍在學生身心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從“教師主講,唱主角”的教學階段盡快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階段轉變,重視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培養,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條件,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體質的發展,進一步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尊重學生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既要遵循學科的基本規范對學生實施教育,也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及其發展要求,使學生的獨立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展,努力營造適宜學生個性發展的條件與氛圍,培養出個性充分發展的多樣性的人才。
由于大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增強,使組成教學的雙方在整個體系中的比重發生較大的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由簡單地傳授、灌輸知識轉化為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和啟發;由教“書”向教“學”轉變,賦予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情感漸進活動的反饋過程。逐步減少教學中的強制性,增強教學的選擇性和開放性。有目的的讓學生參與自主活動,主動探索,形成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并注重啟發和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調教學的綜合性、多樣性和學習的實效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動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真正體驗體育的樂趣,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提倡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引導學生增加對體育的興趣及意識,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
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以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鼓勵學生,不做權威的代表,而是學生在體育課活動中的引導者和支持者。促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并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要求師生在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中相互尊重,既要欣賞對方的優點,也應能正確看待各自的缺點。
師生間應該是一種雙向的溝通關系,溝通的雙方都必須關注對方的信息和對方的反應,對于不同的觀點,師生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師生之間可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暢所欲言,在教師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的同時,學生也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權利和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也都有義務尊重他人的發言。
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學校體育教育,應該成為終身體育教育的基礎,它不僅要對學生在校期間身體健康負責,而且要延伸它的效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重視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既能提高大學階段對體育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揮個性,又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素質,使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并終身受益。
總之,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學校體育這種特殊形式,在體育教學、課余訓練中讓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得到積極、充分、自由的發展,發揮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有目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的個性品質,豐富教學內容,靈活教學方法,以培養出具有良好身心素質,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