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師院校學科專業根據本學科的專業特點和地域特色分別在人才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培養方式、課程設置的改革,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才能確保教學效果的實現,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一、教學方法問題
1、教學方式單一。目前高師院校教學方式仍以接受式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性發展,制約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教育思想和觀念落后。傳統教學理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并將其主導作用絕對化、擴大化。事實上,任何教師都不可能把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只能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其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其自覺地學習。
3、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不明顯。一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只是改變了將內容表現出來的媒介方式,即由以黑板作媒介轉為以屏幕為媒介,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有的教師在上多媒體課時,過分依賴多媒體,完全圍繞課件講課,導致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蛻變為“主導”作用。
4、教師教學研究精力不足。有些教師只注重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和學術性,忽視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更新。有的教師雖然采用了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但由于對各種教學方法的內涵不理解致使效果不佳。
二、改革教學方法的主要途徑
1、建立凸顯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大學生已經具有獨立思考、獨立作業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自學、分組討論、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高年級可以推行研究性學習,縮短必修時間,增加選修內容;提高野外實習、實驗教學、教育實習的數量和質量。
2、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中學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除具有高尚的師德、師愛外,還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教學能力,廣博的學識,自主創新精神和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及教學反思能力。因此,高師院校教學要轉變教育觀念,培養適合中學新課程要求的創新型教師。
在新課程理念上,把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選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強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使之終生受用。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積極開展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和重塑角色,由重結論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重過程的學習促進者,由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由課程闡述者轉變為課程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3、提高教師素養,打造教學和科研團隊。應按照自我培養與積極引進相結合的原則,緊緊圍繞學科專業建設,通過多渠道途徑,形成一支在數量上能夠滿足專業辦學規模的要求、在素質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具備現代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具備較強創新精神的教學、教研、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
4、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加強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誤區。首先,要防止那種新技術、舊理念、呈現過量信息的“電灌”課。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維的提高是有限的,過多的信息輸入反而會影響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及思維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依據所學課題的特點來選擇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每一個教學內容都適合采用信息技術。第三,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應該考慮教育成本,尤其是考慮時間成本,不要過于追求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為學習目標服務,是為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學生在信息技術應用的背景下應該得到更好地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結合應十分和諧,應使學習目標在這種技術支撐下達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