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和引領者,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工作的基礎,在班主任工作中,與學生的溝通是第一位的,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共情的能力。
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即心理咨詢的共情反應,是心理咨詢的重要技術。共情反應,顧名思義,即情感共鳴,是教師真切地理解體會學生的情感表達。班主任的共情反應能夠觸發與學生的深度情感交流,班主任的共情能力直接決定了與學生交流的深度。班主任具備準確的共情能力,能夠增強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力和管控力。
共情主要通過共情語言實施。共情的背景是傾聽,即先傾聽,后反應。共情語言包括肢體語言和口語兩個方面,共情的肢體語言包括傾聽時點頭、身體前傾、眼睛看著對方、示意繼續等,用肢體語言表達傾聽的意愿,鼓勵學生說下去。
當教師能夠認同學生的表達時,一般以積極的和激勵性語言為主,刺激學生繼續表達深層情緒。一般包括這些語言:“我知道你很難受,能不能告訴我,什么事情使你感到這么難受?”“要是我也可能會這樣想的,你是不是覺得這件事情對你傷害太大了。”“你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一般人沒辦法承受這么深重的苦難,你竟然挺下來了,我佩服你……”這些語言表達的原則就是要刺激學生繼續表達或釋放自己的情緒。
當教師不同意學生的表達時,就需要冷靜。學生的觀點五花八門,有的讓教師生氣失望,甚至氣憤。這時候,教師需要調整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簡單地拋出一句“你怎么能這樣想呢?”或者“你這想法太幼稚了!”等話語。此時,教師需要中性的表達,以退為進,先讓學生把話說完,把抱怨、氣憤等不良的情緒通過語言發泄完畢,然后進行說服教育。教師一般可以用這樣一些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中性立場和反面立場,比如:“你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我聽清楚了。”“雖然我對你所說的這件事情不這么看,但我能理解你為什么會這樣想。”“看來這件事情讓你很氣憤。”“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現在我明白你的想法和看法了。”
這些話比較中性,能夠刺激學生繼續表達情緒。當學生的情緒表達完畢時,他的反抗性就會驟然降低,這時候教師再進行誘導分析,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
我曾經碰到一個男生,由于父親去世得早,家庭經濟非常拮據,于是他想輟學打工。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讓他坐在我旁邊,他一坐下來,就死死地將眼神盯在桌角,不愿張嘴說話。我問他話,他只是點頭或者搖頭。雙方沉默片刻后,我說:“我知道你非常難受,你心里非常痛苦,我想你一定遇到了很大的苦惱。”聽到我這樣說,他竟抬起了頭看我,眼神中充滿了驚訝。看見轉機,我非常高興,抓緊機會,用關愛的眼神看著他,說了另一句話:“一般人無法承受深重的苦難,你年齡這么小,竟然挺到了現在,我很佩服你!”聽完這句話,這個學生就開始一邊流淚,一邊訴說。他告訴我他的家境,怎樣被別人看不起,他打算怎樣努力,將來要干什么等等。我自始至終沒有打斷他,默默傾聽。他臨走時,對我說:“謝謝老師。”我想他在謝謝我的傾聽。
總之,共情是一種能力,更是與學生交流的藝術,需要班主任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感悟、訓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