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研究性閱讀時采用研究的方式,以創新為主要目標的一種高級閱讀方法。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創新求異的閱讀品質。它通過閱讀文本后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研究、討論觀點來達到創新的目的。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課程教學改革模式。
我們在教學中不求面面俱到地理解,而強調新穎或個性化地解決某一問題,通過查閱資料、搜集證據來擴大閱讀,是閱讀從一點散開來。主要內容有:以理解為目的對作品難點的研究;對作品新穎的或個性化的理解;探索和理解作品的新途徑、新方法;對作品的新聯想、新感悟;對作品某些內容的創造性實踐;對作品進行新的或個性化的評價;對作品的批判或發展等。
在研究性閱讀的教學中應以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為教學中心,抓住重點,拓展閱讀,篩選信息,培養學生研究性學下的品質。力爭讓學生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達到個性化理解作品的目的,意在探索“初感疑點——體悟美點——切入語境——解析典型——融情共鳴”的語文研究性閱讀教學的新思路。
我們認為研究性語文閱讀教學一方面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重點,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注重生生間的互動、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學生在理解、認同的基礎上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地處理教材,創設情景,組織問題,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步驟、鑒賞的認知策略和途徑,為學生提供閱讀的內在支撐條件,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運作狀態。這兩者之間前者是目的,是我們追求的理想閱讀教學;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閱讀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研究性閱讀的整個實施過程中,老師始終起到必不可少的指導作用,巧妙的引領學生去實踐,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主體,發揮創造性,得到能力上的鍛煉。
課前讓學生充分到成功的喜悅的預習,并且自己動手搜集資料,老師提供部分資料,以組為單位,集體進行研究探討,然后,概述自己發現的問題與其他的組資源共享。從而,形成了一條“激學導思,細讀文本——協作探討,鼓勵質疑——搜集信息,篩選揣摩——確定結論,成果整合”的研究性閱讀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特點是: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這三個環節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聯系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個橋梁,作者則以文字符號為載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者則往往從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觸摸作者的靈魂,與其發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那么學生必須要細讀文本,了解內容的思想情感。
細讀文本是實施研究性閱讀的首要環節,它決定學生能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決定著問題的廣度、深度、價值。
1、初感疑點,確定課題
在閱讀文本中,往往一次疑點的感悟便能極大地拓寬我們的認知視野,激活師生的思維。成功的閱讀教學,教師應當巧妙而精要的設計一些疑點,并大膽地鼓勵學生提出疑點。然后深入地感悟文本的語言文字,從而逐步解釋,以達到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境界。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教師著力創設問題情境,注意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形成學生發現問題的沃土。實現讓學生針對全文或者課文的某一部分進行提問,上課時將這些問題列出來。師生完全可以根據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并共同尋找其間的內在規律。
比如《祝福》中的魯四老爺為什么要罵康有為?路真的女人為什么專門來聽祥林嫂的悲慘故事等?閱讀《金黃的大斗笠》這篇散文后,我們可以設置這樣兩個疑點:第一,本文共25個自然段,而文章l——10自然段都只字未寫到“斗笠”,這是不是行文不嚴謹或詳略不當?第二,本文寫到在風雨來臨時,弟弟卻全然不覺,要不是姐姐及時送來大斗笠,弟弟準會淋個夠。這是不是說姐姐聰明而弟弟傻呢?教學實踐證明,如果能圍繞這兩個疑點進行深人感悟,本文構思精巧這一特點以及姐、弟的形象就會深深地烙在讀者的心里。
對于學習中的問題,大家共同討論問題的價值,然后確定各小組的研究目標,也可以把課后練習轉化為課題。即可從人物的悲劇命運入手,比如阿Q的命運、祥林嫂的命運與時代的關系;也可從精巧的結構入手,如《套中人》的亂子和套子、《項鏈》精巧的結構;還可以從深刻的主題入手,例如《藥》。甚至可以從藝術手法入手,如《荷花淀》的詩意氛圍、《邊城》的朦朧感情的表現等。
2、體悟美點,情文相融
“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再現文中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閱讀教學中,一篇篇美不勝收的文章被拆卸成枯燥的字詞句的文字游戲,使本應最受學生歡迎的閱讀課成為最乏味的機械訓練。在細讀文本的起始階段,就應該還閱讀的美育功能。只要仔細感悟,都可以發掘出諸多美點。
3、切入語境,體驗情感
在傳統的理解上,語境指的是某個詞、句或段與它們上下文的關系,正是這種上下文確定了該詞、句或段的意義。如《祝福》中樣林餿捐了門檻后心安理得地參加祭祖儀式,四嬸突然喊出“你放著吧!”祥林嫂剎那間“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發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四嬸這句看似簡單平常的話,何以給祥林嫂如此影響,單從句子的結構和含義入手無法解答,而必須納人到上下文的語境中去領會。樣林嫂由于兩次喪夫并失子而被視為不潔之人,不配祭祖。當她捐門檻作替身后滿以為有此資格時,四嬸的話如晴天霹靂徹底擊碎了地再生的希望。可見,正是在這一特定的語境中,這句話才產生了異乎尋常的效果。語境構成了一個意義交互的語義場,詞語在其中縱橫捭闔,產生了豐富的言外之意,充分理解文本語言的現場意義(上下文)和不在現場的意義(歷史涵義等)成為“細讀”的重要任務。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語境中體會文本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