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后的今天,要讓課堂真正活起來,不僅僅是要形式上動起來,還要內在的學習有力起來。今天那些大放異彩的公開課,處處顯現出課堂活動設計的精妙,哪怕是完全陌生的學生,也可以讓大家投身于其中,但這樣的課堂又具有多大的教育意義呢?它的形式與教學目標是否一致呢?這樣的一堂課與教育目的又相隔多遠呢?
有了活動并不一定有活力
一堂死氣沉沉的課,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評為一堂好課。但一堂活潑的課,也不一定就會比死氣沉沉的課好。
當我們的課堂總是死氣沉沉的時候,自然把課堂的低效歸因于課堂形式的單調。但有了課堂的活潑以后,并不必然就能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活動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設計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但如果設計得不到位,反而會傷害課堂效率。課堂活動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變得有力起來,這個有力包括身體上的有力,還包括學習思維上的有力。
讓學生在整堂課都保持學習活力,不是課堂活動的形式,而是課堂活動的目的。如果單純把課堂教學的目的理解為掌握學科知識,這樣的課堂目的對學生就不具有吸引力。課堂目的肯定包括掌握知識,但也還包括很多被我們忽視的東西,比如學生在課堂中的群體歸宿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價值認同感,等等。筆者聽課的時候,經常在課堂上發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向學生提問,但等到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的后續講課又和學生的答案無關。相信這樣的活動越多,學生離課堂反而越遠。因為他會感覺自己被教師利用了,自我的價值沒有得到認可。
就課堂活動本身而言,也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關鍵得看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之后的收獲與表現,而不是看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活潑程度。筆者曾經聽過一節數學課,教師讓學生們討論一道題目,班級非常熱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最后教師自己也沒有得出一個結果。下課后,筆者向教師詢問,為什么會花這么長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一個沒有結果的問題,他說這樣討論的結果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和創新能力。筆者還曾聽過一節作文課,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兩組分別描述魯迅的外貌。寫完后學生之間彼此不交流,但交換自己的寫作成果,在借鑒別人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再修改自己的成果。如此反復了兩三次,教師用學生最終的成果作為課堂評價的對象。整個課堂表現得安安靜靜,也看不到學生間的互動,但正是這種思維上的互動,讓學生們對這樣的作文課樂此不彼,收獲自然也是滿滿的。
用課堂活動展現教師定力
教師這個行業,是一個挺委屈人的行業。常言道,你要給人一瓢水,你自己得有一桶水。用這句話來鼓勵教師努力學習是有用的,但當我們正視這句話時,會覺得教師實在是夠委屈的。當教師辛苦地準備了一桶水,而學生也就只需要你一瓢,這個工作成本也太大了一點。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教師準備一桶水而學生只要一瓢水,所以教師也就沒有了興致去繼續準備更多的水。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需要教師不斷地武裝自己,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有定力,還需要教師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來展現自己的知識與能力。
要把課上得更好,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對課堂這塊難啃的骨頭,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相信上每節課都會是一種挑戰。只有具備了足夠實力的人,在課堂上才會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眨眼”的定力。可惜的是,正因為把課上得更好的成本是如此之高,成功的時間是如此之長,絕大多數教師選擇了靜觀其變和維持現狀。殊不知,當教師靜觀其變時,教師就得忍受課堂教學對自己的每天的挑戰。畢竟教學定力來自于長久的積累,而不是應付型的策略與方法。
要形成定力,固然不能對策略與方法寄予厚望,但要展現定力,要把自己桶里的水倒出來,掌握足夠多的策略與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對教師來說,其自身的學科知識足以應付學生的需要。但問題在于,教師“倒”出來的學科知識,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對學生來說,并不管教師自己儲備了多少知識,關鍵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給予他們什么樣的幫助,這就是教師能夠“倒”出多少知識,甚至是教師儲存的知識沉淀出了多少實踐智慧。
因此,課堂活動并不是課堂教學的目的,而是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的手段。現在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師覺得沉淀定力太難,因此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課堂活動的設計上,所以才出現目前課堂活動反仆為主的現象。
用教師定力提升課堂活力
同課異構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教研中最為時髦的形式,每每參加完這些活動,教師們都熱衷于比較上課者活動設計與教學方法的優與劣,卻對上課教師的知識結構與人生閱歷只字不提。這樣的活動并沒有把教師引向自我定力的修煉,反而讓大家過度關注課堂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的選擇,這只會把課堂教學引向“更多的活動”,而不是“更富教育意義的活力”。只有教師擁有了更系統的學科觀,有了更生態的方法觀,才可能讓課堂煥發出真正的活力來。
活動只會讓人動起來,而一系列的活動才會對人的塑造產生教育意義。把學科教學割裂成一堂一堂的課,把一堂課割裂成一次一次的活動,在這些活動間找不到有機的聯系,這樣的學科教學會顯得非常的熱鬧,學生從一次活動到另外一次活動,教師也忙于設計不同的活動,但學科教學往往會迷失在這些活動中,從而遺失了預先的教學目標。但要把一次一次的活動串起來,要把一堂一堂的課串起來,對教師來說,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活動的方法與課堂的策略,而是學科的系統把握,這就是教師的教學定力了。
此外,在課堂中與學生交流的話題與問題,如果只是一問一答,也只是讓學生參與而已。只有這些話題與問題形成教育鏈條時,才會對學生產生持久的教育影響。其實,當學生在課堂中越是積極參與活動,教師越要有足夠的定力來引導活動,可以用教師的活力來激發學生的活力,但只能用教師的定力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活力。
課堂教學活動并不是使用了哪一種方法,實施了哪一種活動就成功了,關鍵是使用的教學方法與組織的教學活動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有時一種教學方法或者一項教學活動可以實現幾個教學目標,有時一個教學目標需要幾種教學方法或者幾項教學活動來實現。要把握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除了要求教師要有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更要求教師有把學科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的智慧。這需要教師的堅持不懈的學習與潛心研究,也就是教師的定力。
在不同教師的課堂中,哪怕采用的是同一種教學方法,哪怕組織的是同一類教學活動,它所呈現出來的課堂活力水平與層次卻完全不同,這和教師的素養與智慧有關,這就看教師的定力了。課堂活力總是以教師的定力為基礎的。當教師定力不夠,那么他的課堂越是活潑,也就越發顯得庸俗。如果教師的定力足夠,那么他的課堂越是活潑,就越有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
說到底,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并不是課堂本身熱鬧與否,而是支撐課堂教學的教師素養與能力如何,這就是教師的定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