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手中加班時,有初中的同事就告訴我,A同學不僅是個整天趴在桌上不聽課,而且其家人護短意識很重,很難溝通。
果然,一開學,各科老師就紛紛前來抱怨,因為他上課時都是趴著,哪怕是我這個班主任的課,他都不給面子。起初,我在課堂上不停地提醒他:有時喊他坐好了;有時走到他身邊時,輕輕拍一下;有時用目光提示。但不管提醒多么頻繁,他趴著依舊。后來老師們又有一個新的共識:雖然這孩子趴著聽課,但面對提問,他基本都能回答的。
了解他,是始于開學后他交給語文老師的隨筆。他的隨筆中除了對母親的描述是充滿溫馨外,其它的總是帶點灰色。有一次在周記中,他坦率地寫道,憑直覺,他不喜歡我這個新班主任。而且,在文中,他還對我在課堂上的肢體語言進行仔細地分析。雖然他的分析很有些臆想推測的成分;雖然我不贊成一個15歲孩子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但我明白這是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孩子,他需要引導。
于是,我還是不露聲色地和往常一樣對待他,只是對他又多了幾分觀察。我發現,每次班里有事需要商量時,他總是會在一邊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冷靜地分析人家想法。嗯,是一個關心集體的人。他也常常不交作業。每找到他,他的反應有些與眾不同,要么就直接承認自己由于某個原因而沒做作業,然后就會補做好;要么就直接告訴老師,他不想做那作業和為什么不想做的理由。在這過程中,凡是他有理的,我都尊重他,凡是我有理,我就堅持我的原則到底。
到9月底的時候,條件成熟了。我第一次找他單獨談話,談話的主題就是“趴著聽課”。談話開始,我就告訴他:我知道你對我這班主任不是很喜歡,但我很喜歡你這個學生。然后我就把我近一個月在他身上發現的特別之處和長處羅列給他聽。可以看出他很認可我的坦率和真誠。我也告訴他,光靠直覺來判斷人有時是要出差錯,人與人的相互了解需要相互溝通和相處。整個談話過程,我把他始終當作朋友來對待,站在他的角度分析問題。告訴他,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變自己的過程,沒有改變就沒有成長。他一邊陳述自己的想法,一邊不停地對我的說法表示贊成。最后,我提出了“一個月內改掉趴著聽課的壞習慣”。他聽后遲疑了,說“老師,我都已經趴了這么多年了,我能改掉這習慣嗎?” 我充滿信心地回答他“能,肯定能。我會每天督促你,我會提醒所有任課老師提醒你,我會聯手你父母親一起來幫助你”。聽完這話,他說只要我一個人提醒他就夠,讓他自己先試一段時間。我再次向他強調,他有一個月的時間改掉這壞毛病。
從第二天開始,他就基本上是坐著聽課了。偶爾趴著,我稍一提醒,他就坐正了。很快老師們都看到他的改變,于是我的任務就是在班上給他造勢,表揚他,無形中讓他接受全班同學的監督,同時他也為班級上的一部分同學樹立了榜樣。
很快運動會到了,即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拿到名次,但因為“重在參與”,A同學報名參加1500m的長跑。期中考試他的總分排名第四。在期中后的班干部調整中,他被選為班級宣傳委員。在英語劇《威尼斯商人》的準備過程中,我推薦他出演巴薩尼奧,沒想到他的演出非常成功,被師生認為是演出最投入最成功的演員。更值得一提的是,當他去還戲服時,發現另一同學的戲褲丟了,他就把自己的褲子給抵上了,事后,他一直沒跟同學提起這事,直到我問起。期末評優中,全班22人,他得了18票。
A同學一學期下來,變化確實很大。這是一個渴望和老師能平等對話的孩子,作為班主任,我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不停地肯定他,幫助他“揚長避短”,站在他的角度分析他的情況,發揮他的優勢、天賦,讓他茁壯成長。
21世紀,師道尊嚴需要新的理解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