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語文是軟科學,沒有數據,不可統計;沒有公式,不可推理演算。人文性才是語文課的關鍵所在。多少年來,它被遺忘在不知什么地方的角落里。今天,反思二三十年代老一輩教育家的經驗,我們要大聲呼吁:歸來兮人文性。
有人曾這樣發問:“語文老師,你會講什么?”面對這個問題,每個語文工作者都不免沉思。的確,我們好多人也許并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曾做了什么。那么,是我們不知道人文性的重要嗎?是我們沒有能力上人文性的課嗎?也許都不是。關鍵問題是三個字:有顧忌。與其戴著鐐銬跳舞,還不如呆在囚籠里散步。于是很多語文課便變了味��數學味、政治味。
語文課難上,這幾乎是公論。原因之一是本身條條框框多。有大綱,不就不行;有教參,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有語法的束縛,很多流行的鮮活的語言在語文課上是不對的。原因之二是誰都聽得懂,誰都來指點,于是教者便在少了主張,缺了主張,沒了創新,沒了信心。原因之三曰“祖宗”厲害。“祖宗”者,高考也。它是什么模樣,小的們便要爭相效仿,真恨自己不是被“克隆”出來的。這樣一來,人文性哪有立錐之地。學校要的是分數,家長要的是分數,孩子要的還是分數,那么,老師何去何從,可想而知。面對高考,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樣的蒼白。于是,充斥語文課的是段落分析,好詞妙句分析,思想大意分析。分析,分析,還是分析,真恨不能向像物理學那樣分到原子、中子、質子、介子方肯罷休。殊不知,一篇好文章之所以好,并不會因為一個字、一個句或一個段,它是一個整體,它是作家完整的藝術構思的凝結,作為一個藝術整體,我們應該尊重其整體性。切切割割,條分縷析,本身已違背了文章的章法,又有何合理性好談。這種完全不顧及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忽視人文性的急功近利的語文課,至今仍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不得不讓人痛心。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好處是悟出來的,學生的理解力鑒賞力是建立在相當的閱讀量之上的水到渠成的結果,又哪里是教師憑一張嘴講出來的。思如泉涌,汩汩滔滔。好的文章是有感而發的,絕不是憑空想象附會杜撰出來的。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講得頭頭是道,寫文章的方法也羅列條條,儼然就是一文章大家,正在給小的們指點迷津。可小的們的大作卻依然是假話、大話、空話的堆砌。他們不敢說自己的話,怕犯思想錯誤;不敢表露真情,怕不登大雅之堂;不敢出格創新,怕離題丟分。我們本著好意的卻缺乏人文性的語文課,培養出來的是出乎意料的平庸之輩,這恐怕是誰也不愿意看到的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結果。
歸來兮,重視人文性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