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課程改革之前,我們存在著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新教材的應用,讓過去老師一個人給學生灌輸知識的被動局面變成教師參與、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的互動局面。因此,要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學生學會學習;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讓學生自主學習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論之行動的先導,正確的教育實踐需要正確的教育理論作指引,所以,轉變教師觀念是關鍵。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通過學習,讓每一個教師明確自己角色的轉變:教師要針對本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育行為中已不是過去的一個單一的角色,而是一個多元的角色。
進行新課本教學后,我進行了以下嘗試,努力針對學生具體情況,試著進行教師角色轉變。高中語文第一模塊《短新聞兩篇》,按照傳統教學介紹新聞特點及新聞的基本組成部分,教師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接受的只是新聞知識,無法達到新教材所要求的三維目標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于是我開始嘗試進行改革。因為我教的是一般的普通班同學,學習熱情不高,學習底子差。我只能試著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主動去學去尋求知識。(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分成三組)然后分配任務,具體包括收集資料的方向,如關于香港回歸時的中英的十九輪談判,關于奧斯威辛集中營資料,甚至關于二戰;然后留討論題,如香港的回歸有什么意義、如何看待戰爭、如何保衛和平。一系列課前準備之后,在課堂上教師走下講臺組織各小組進行資料展示,把教師的講臺變成學生的舞臺。學生在自學中掌握新聞知識,培養民族自豪感,樹立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確的選擇。因為這些材料與社會聯系緊密,學生學習興趣很濃。本來很頭痛的德育教育,因為學生自己找的觸目驚心的資料根本不用老師在多說什么就迎刃而解。而且學生會進行更多思考。因為這種嘗試,我覺得教師在新課改中應該轉變角色,重新進行定位。
一、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計算機及信息技術也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來,學生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取知識,有時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師知道的還多。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
(2)教師是學生綜合活動探索方法引導者。好的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授之以魚”更應“授之以漁”。在這方面,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強綜合性活動總體設計指導的意識。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根據教師的示范,學生活動互動的情緒與積極性會大大提高。教師在綜合性活動的設計、方式、方法上加以指導,學生才能在其原有的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才不至于無所適從。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構建高質量的師生互動提出了一個展示的平臺,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轉變,語文活動中的主體性,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體現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地位必須以落實教師的主導地位為前提。應該說,新課標上師生所建立的平等合作,對話溝通、師生互動的關系中,教師是教學情境的設計者,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點撥者,是學生解決閱讀問題的引導者,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是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
針對語文學科來說。首先,語文教師是綜合活動的設計者。語文課堂教學能創設最佳的教學情景,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索研究的興趣,喚起他們發自內心求索愿望,他們就會入情入境,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情境,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教材的真切感,以真切的感情調動學生參與認識活動的主動性,以廣遠的意境激發學生拓展活動的想象力,以蘊涵的理念誘導學生提高對事物的認識力。在“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情境設計下,使教學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更富有藝術性、文化性、人文性。
其次,語文教師是學生綜合活動思路的點撥者。教學最精巧的入手處,莫過于對學生進行活動思路的點撥了,抓住思路的點撥,實質上就是體現語文綜合性活動的實質、 學生在充分調動個體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這一過程的前提是教師所起到的思路點撥的主導作用。
二、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教師要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引渡發揮橋梁作用,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理解的差異性。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要讓學生有興趣走上“橋”來,也就是要激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即使“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因此應從減輕學生學習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悟到學習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學習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是要他感到學習是為了感受一種樂趣。
三、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扮演“母親+朋友”角色
母親角色是主要針對于低、中年級的學生而言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剛脫離家庭這個小環境,投身到學校這個社會大環境中,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多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細心關懷。他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位純粹的老師,他們更渴望一個母親般的老師。教師自身要意識到這一點,因為作為一個教師去愛學生,所付出的愛是有底限的,而作為一位母親去愛學生,所付出的愛是無限的。朋友角色主要運用于和學生日常的交往中。朋友的身份對學生而言是平等的,沒有隔閡的、互悅的。在這樣的角色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靈魂的象征,高高在上,而是顯得真實而親近。學生們可以和這樣的“朋友”談一切自己想談的東西:對事物的看法,對他人的評價。在這樣的土壤里,個性的芽苗開始慢慢冒出來。
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參與學習
課堂上,我們真正拋開“師道尊嚴”走下神壇,和學生一道學習,教師和學生一樣,再也不是絕對權威,學生也允許教師出錯,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因為在這個信息瞬息萬變,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時代,教師更不是萬能的了。因此師生共同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師生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各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因此課堂上,我們教師在徹底轉變角色的同時,也特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教師從知識的圣壇步入與學生的平等行列之中,教師的權威性受到挑戰乃至于蕩然無存的時候,教育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有敬業精神、知識儲備、審美情趣、思想品味、生活態度、感悟層次、交流能力。與此同時,教師的個性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教師的寬容度和親和力,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特別是語文教師對文本教材的獨特感悟和對閱讀教學過程的獨特呈現方式以及對學生多元反映的獨特處理方法,都應該而且必須帶有獨特的個性印記,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個性風格,才能呈現個性魅力。
具有廣博的知識與豐厚的文化素養。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而且必須成為學問的雜家,不但要“淵”,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如政治、歷史、音樂、社會甚至于美學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識,要曉天文、通地理,這樣才有可能在新課標、新角色面前站穩腳跟,才能游刃有余。同時必須消化吸收,將“千載之思”融于自我,具有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生活、對未來的獨到見解與感悟,對紛紜的世界有自己敏銳的態度與信念,更有屬于自己也屬于學生的全面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擔當得起“首席”的重任,才能不使自己淪落為“教參的奴隸”,才可能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可能使學生真正體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所在。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教師和學生之間已經不完全是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教師必須從傳統的課堂40分鐘傳授角色中走出來,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境中進行探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可能同時作為學生的同伴、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和幫助者等,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新課標改革實施中,教師要逐步完成以上角色轉變。完成教育改革賦予我們的責任,做合格的新時期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