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后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語文教學和學生的做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努力學會做人。
一、在閱讀教學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課文,無不包含著作家自己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呈現出作家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造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知道如何學會做人。從課文中看《誠實的孩子》教你誠實;《跳水》教你遇事機智勇敢;《落花生》教你不圖虛名,默默奉獻;《一雙手》告訴你一雙手對祖國的貢獻……通過閱讀,學生從課文中認識了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人和事,并為他們的精神所感動,為自己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語文就應該讓學生在欣賞中閱讀,沒有任何功利性地去學習。這樣,才能獲得真實、自然的審美感和感性體驗,也才能以此為依據和出發點對作品進行判斷與評價。不一定每一篇課文都要從中受到什么啟發,有些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要靠學生慢慢去從讀中感悟。
二、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和人交往,學會待人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人際交往的素養。在交際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喜聞樂見。尤其是“怎樣保護環境”,“最看不慣的一種現象或敬佩的一種行為”等內容,通過交流,學生們都能自覺行動起來,說到做到,勤撿校園內的垃圾,拒絕白色污染,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一系列練習,在交際中學生能很好地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語言,能初步做到善解人意,平等地對待每一位交際者。通過交流與合作,在互動中提高的不但是學生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懂得了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真正有所發現,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注重學習的過程體驗。這對學生今后的可持續性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在語文實踐中體驗學做人的快樂
生活中人們無時無處不在運用語言,語文教學要打破封閉式,拓展教學時間和空間,將教學視角延伸到生活的廣闊天地,不拘于課堂、不拘于課本。讓學生可以到圖書館去學,到生活中去學。例如,電視節目、風土民俗、自然風光、家庭生活等都是學習的內容。我們還可以把學生引向農家小院、大學校園……,從而樹立大語文觀、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使語文與其他生活領域建立起密切聯系。
例如,學了《小蝌蚪找媽媽》一文后,可讓學生分組搞一次科學實踐。這樣,學生由學校走向自然界去觀察、去了解、去分析、去查閱相關知識、去網上下載相關資料,最后寫報告在班里進行討論。在這一實踐活動中,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對社會的責任感及對環境的關注。這比讓學生做大量的習題有效得多。“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教師應當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完善的人格喚醒人,以優雅的氣質影響人。讓語文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