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臘月漸漸遠行,一個古老的節日悄然走來。大街小巷被火紅的裝飾裝潢的滿滿當當,不經意流出喜慶的芳香:鑲著金邊的燈籠墜在門前,泛著書香氣息的對聯貼在門旁,閃閃發光的福字嵌于門上......古老的習俗被一代代炎黃子孫傳承下來,它身上的那種魅力至今仍感染著我們、吸引著我們。就讓我們靜靜地走進這些習俗,感受它們身上蘊涵著的那些古老的文化與精髓。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著裝飾上的學問:
第一個就要說貼福字了,過年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下面來說說春聯: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明代,桃符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下面就讓我們來說說這年中的習俗和禮儀:
除夕之夜,夜連雙歲。一年3 6 5 個晝夜,我們的祖先唯此夜“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守歲,起初是為驅趕“百鬼”,好讓人們過個太平年。后來,人們漸漸剔除了它的迷信成分,便成了千家萬戶溫馨祥和的家庭年會。除夕之夜,既是“續明催化燭,守歲接長筵”的良辰,也是人們憶舊迎新,重新構思新生活的時光。守歲一夜,萬象更新。唐人史青《除夕》詩,則淋漓盡致地反映了歲夜的美好風景,全詩寫道:“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千百年來守歲已成為一種傳統,代表一種文化。
春節最講究的習俗就數拜年了,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常見拜法有五種 從儀式上看,拜年“拜法”較常見的通常有幾種: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后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于
四是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是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于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于平輩間,男女皆行。
從古代的習俗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封建禮儀束縛與男尊女卑的影子,而是從中真正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經千年滄桑所沉淀下的那份濃厚的香醇。古人過年,把酒言歡,在一片爆竹聲中一家團聚,莊重而開心的辭舊迎新的景象浮現眼前。再與今朝對比,今日的新年不禁遜色很多。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大年初一早上天還沒亮窗外已經炮聲連連,孩子們也都激動地睡不著覺早早地從床上爬起來在屋前屋后跑來跑去,甚至有時三十晚上一直守歲到第二天凌晨。到了五六點鐘的時候是最熱鬧的時候,各家的大人們會帶著孩子在村中挨家挨戶地拜年,無論認識或不認識,只要遇到長輩都會道上一句過年好,街上到處洋溢著喜洋洋的氣息,到了一家就會在屋內給長輩磕個頭,然后最激動的時刻就到了,每到一家就會受到一個紅包,雖然拜年很費體力,但是看著手中的壓歲錢,就再也感覺不到累了。大概到了八點左右,早拜才差不多結束大家都回到自己家中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然后繼續串親戚,到了中午就都回到家里和家人們一起度過剩下的半天。
而現在城市中的人很少像這樣拜年,只是見面一句簡單的過年好,年味就會很淡很淡,而現在最流行的就是短信拜年,足不出戶就可以送上自己的祝福,這是科技發達的體現,但是過年的感覺就會變得越來越淡。只是幾個生硬的漢字,甚至是千篇一律的幾句祝福,遠不如親自上門去送上祝福,即使只是一句“過年好”但會使人真正感受到新年的到來。
臨近過年回家上樓時,偶爾看見有人家在貼對聯,可是卻聽見站在椅子上的人問:“哪個是上聯?”在底下幫忙的人茫然地搖搖頭。接著就有聽見問:“那么上聯貼左邊還是下聯貼左邊?”仍舊是茫然的搖頭。看到這我頗有些失望。陰歷春節乃是中國特有的節日,貼春聯、貼福字也是從古流傳至今的,見證了中國璀璨的文化成就,而如今,我們大多數人都僅僅了解到皮毛,說到“春聯”大家往往只想到過年,卻漸漸淡忘其中的內涵與講究——仄聲是上聯,平聲是下聯……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聯、年畫等都在面臨著傳承與發展問題。如今不僅“貼春聯”越來越不常見,我們中國人寫春聯的能力也越來越下降。
至此我不禁有些擔心,80后的新新人類90后的宅男宅女本著神馬都是浮云的心態“不聞窗外事”,抱著iPhone追求新時尚,忘卻了過年的意義。公司小白領外企打工仔整日忙著過洋人的節日,返鄉大軍面如土色疲憊的神態映入眼簾。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與古典文化的交叉口上,面對這樣的場景,你我是喜是悲?春節這樣一個傳統而隆重的節日被我們扭曲變質,或許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成了我們現代人休息的借口。那么我們的傳統習俗何在?我們的真誠禮儀何在?我們上下千年的古典文化將安放何處?!
從這個節日的日益機械化,與人們對古典習俗的遺忘速度來看,我們中國的古典文化正處于一個危險的時期。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應拾起這被現代化掩埋的精髓,傳承下去發揚下去!這也正是我們研究這一課題的初衷。
試想,當有一天我們炎黃子孫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當外國人對我們中國的文化豎起大拇指,我們的心中會是怎樣的自豪與驕傲!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是無與倫比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以此為豪,讓我們從民俗開始了解中國文化,讓偉大的中華文化復興!
中華民族古典文化復興,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