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現代人一生三分之一在課堂上度過。所以,探討課堂,有著非常現實的不容置疑的重要意義。
那么,課堂是什么?我想:課堂應該是是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或者具體地說,課堂通過協調內各種人際關系,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環境達到最優化的狀態,從而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和地方。
據考證,原始社會后期,就有了專門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特殊場所。最初的教育活動與人類的生產,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的。所以,從古至今,一直以來,課堂就是賦于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不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讓不動動起來,讓不活活起來,讓不靈靈起來的生命放光彩的場所。
路易斯?康說:當初,一個人坐在樹下,與另外幾個談論自己的想法。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教師,聽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學生’們聽得出神,不僅驚訝萬分,要是這個人能留下來多好啊。于是他們就在那個所在地劃出一個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誕生了第一所學校。
課堂的誕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代表了人類欲求的一部分。” 而學校是為了留住 “高人”而產生的,這個 “高人”就是教師。
說到“高人”,我首先想到-----孔子。兩千五百年前,老先生的生活點滴、教育片段、主要是課堂筆記就是鼎鼎大名的《論語》-----后世奉為教育圣經的。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特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要說話嗎?”這是多么具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這才是真正的“高人”! 。這種求真而又創新的語言才是課堂真正追求的語言。可是,我們的老師“課堂廢話”——“缺乏教育教學價值或離開課堂主題的言語”多的老鼻子啦。一個教學的高手,不只體現于“教案寫得好”,更要體現于“上課講得好”. “上課講得好”,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是課堂上有出色的應變能力.因為課堂情況是千變萬化的:有時“晴轉多云”,有時“陰中間雨”等等.因此教師必須具備駕馭整個局勢的能力——你變、我變和靈活多變。
我推想在原始社會早期,肯定不是在教室里授課,沒有黑板,沒有多媒體,沒有課時,也沒有升降的坐凳,甚至沒有教科書!但是教學內容必須有。后來的蒙學教科書《弟子規》影響很大,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就說:“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解說一下: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由此我們可以窺見那時的教學科目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已經非常復雜啦。德育、智育、體育、勞動、美育等等基本齊全。
這給了我們一點啟示:課堂是有生命的,只有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才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才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有人認為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課堂是師生相處、交流和互動的時空;也有人認為課堂是師生心靈交流的平臺;還有人認為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地方、課堂是智慧生成的地方、課堂是自由開放的地方等等。孔夫子當年就是這么做的。師生平等與和諧,自由與互動。孔老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他們每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生活的態度和智慧廣為傳播。我們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和人格魅力之人。
教師,應該從高高的講臺下來(祖師爺孔夫子就常常和他的學生開座談會,他的所謂杏壇,最豪華的設備也就是一張矮的條幾),走進學生,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與需要,利用教材,整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學習活動,促進師生、生生合作交流,為每個學生創造機會發揮潛能,引導學生走向成功。讓學生真正成為 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當年,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又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也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譯一下—— 子路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孔子回答:“聽到了就該去做。”公西華問:“仲由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你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你說聽到了就該去做。我很困惑,大膽再問一問。”孔子回答:“冉求做事總是退縮,所以我激勵他勇敢去做;仲由行事勇氣超人,所以我限制他太過剛勇。”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目標分層、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在課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感受,要激發學生動起來,讓每一位學生“抬起頭”、“眼發光”、“開動腦”、“勤問答”;教師要為學生彰顯各自的生命力量、發展各自的獨特精神提供一個廣闊、融洽、自主的空間,讓學生的心靈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義得以真正實現。
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既是自己的工作職責,也是自己實現專業價值的地方,既不允許我們身體上的缺位,更不允許我們心靈上的缺位。一般教師根本就不注意課堂的“隱性浪費”,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種更隱蔽、更嚴重的課堂浪費行為。它表面上是在進行教學活動,實際上效率低下,空耗學生時間:如學生已經懂了,教師還在講解;只管自己教,不管學生是否會,結果課堂債越欠越多;還有的課堂練習不扎實,熱鬧一陣就草草收兵等等。因此它實際上反映的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水平的低下。
作為教師,不能有愧于“高人”的稱號,不說“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差不多。教師豐富的知識技能從哪里來,我認為首要的是讀書,教師應飽讀詩書。每一個熱愛學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師,都不應輕視作為生命實踐組成的課堂教學。教師既要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又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的很多規則與障礙;卻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可以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行為的拓展。課堂活動對于學生具有個體生命價值,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到有效開掘,才能有真正的課堂生活,課堂上人的生長才能真正實現。進一步為學生的持久發展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