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阮雪榆教授來到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與“和自己的孫子一樣大的中學生們”面對面,分享了自己對“傳道、授業、解惑”中“道”的理解。
1994年阮雪榆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從來沒想過要當院士,也沒想過能成為院士,我一生都只想要努力工作,作出自己所有的貢獻。”
實際上,這位年近八旬的老院士認為至今自己只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冷擠壓,就是冷鍛。1959年,26歲的他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知識的學習,1963年出了一本24萬字的《冷鍛技術》,兵器部的一些老同志說兵器部很多產品的快速生產都與這本書有很大關系。第二件事就是建立了一個數字化制造技術的平臺,這個平臺擁有很多年輕的科技工作者。
阮雪榆院士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傳道、授業、解惑”,傳道就是要教育學生有修養,有品德。曾經有一位博士生對待博士畢業論文及答辯有關事宜不認真,遭到阮院士的嚴厲批評,并要求其必須返校認真做好有關工作。若干年后,這位博士生這樣講:“您對我的嚴格要求,讓我受益終身。”
阮雪榆院士借鑒數字制造技術領域的“零缺陷設計與制造”理念,通過幾個案例闡明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對科學發展的至關重要——必須尊重事實,決不做有悖學術道德的事情。
一個博士生理論推導的結果與實驗的結果相差一倍,她想用一個系數來解決這個誤差。 阮雪榆院士直接指出:”必須認真遵守學術嚴謹的規則。這是違反學術道德的事情!我們對待科學一定要嚴謹,這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我今天傳道的一點。”
阮雪榆院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源于自己中學時代的一名物理教師,“他要求我擦黑板,我就簡單地擦了幾下,結果老師要求我必須徹底把它擦干凈。正因為這位老師嚴格要求,影響了我的一生。所以,我認為我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就是一種‘道’。”
“傳道中的‘道’不僅是‘道德’的‘道’,還是一種方法。向老師學習不僅是要把筆記本記得多厚,而且要向老師學習學習的方法。”阮院士指出,好的學生不能僅靠死記硬背,更要注意學習方法。在大學階段的4年,學習科學知識是基礎,但更重要的就是學習學習的方法,學會了就能無師自通了,必定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