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愿時,各專業的就業率無疑是考生和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全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只有70%的就業率更是讓考生和家長心驚膽戰。于是大家爭相挑選“熱門”專業,以為這樣便能為四年后的就業買下一份保險。
以就業率作為高考志愿填報的風向標,很簡單,很實用:冷門專業意味著社會需求少、就業率低,熱門專業則表明就業率高。
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將它無限放大。第一,我們不能由就業這一個要素來決定自己在四年里應該學什么;第二,此時的“熱門”并不代表今后會一直熱門。
案例回放
一場全球金融危機讓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裁員甚至倒閉,而且還波及對外貿易和實體的制造業,華爾街的金融人才都要重新找工作,金融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們當然也要發愁了。四年前,如愿考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李毅同學正是金融危機的受害者。曾經以為拿到了一張通向好工作的入場券。誰能想到,如今神馬都變成了浮云。李毅無奈成為待業大軍中的一員,在各個招聘會上輾轉奔波。
志愿指南
社會環境、市場行情對就業有影響,對專業的選擇有干預,然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專業掩埋之下的真正能力。筆者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多年,對此感觸頗深。就業競爭的關鍵是個人綜合實力的競爭,而不是“冷”學科和“熱”專業的比拼。
一個“熱到發燙”的專業里,也有同學找不到工作;很冷門的專業里,卻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選自己想從事的工作。所以,對不同的人而言,專業與就業(以及收入)的關聯程度是不同的。沒有好工作取決于在大學四年做了什么,而不是取決于考進了什么專業。
溫馨提示
很多企業在錄取大學生時,看重的不只有專業成績或績點(GPA),還有學生扎實的基本知識、良好的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快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適應能力。
比如,國際知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著名跨國公司管理培訓生招聘都是不限專業的,他們看重的是大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軟”技能,而不關心你是否是會計、經濟管理科班出身,專業成績是否都為A。因此,專業對就業的影響都沒有我們想象那么重要。其次,我們的專業設置和市場是脫節的,前些年拼命招生的計算機、英語、國際貿易和法學等專業在當時可謂是“熱”極一時,現在再看看他們的平均就業率,你就會發現它們已經很“冷”了。
性格、興趣最給力
不管學習什么專業,我們都要遵循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更實際的就業優勢、留學優勢等問題。我們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性格,發掘自己的興趣。
性格是指人在態度和行為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是人與人之間最核心的差異。心理學家海倫·帕瑪把人的性格分為九種: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藝術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躍型、領袖型、和平型。根據長期調查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的人與各類專業、職業有不同的匹配關系。
職場中,很多企業在招聘新人時,也將性格測試放在重要地位。他們認為,一個人能力不足,可通過培訓提高;但一個人的性格與專業、職業不匹配,要改變起來,就困難多了。
案例回放一
新聞專業不僅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高,對性格也有一定的要求。試想,一位害羞的記者如何與采訪對象順暢地溝通,一位不喜交際的媒體從業人員如何獲得最新最有價值的消息。如果單單是缺乏經驗,那還可以在挫折和抗擊打中茁壯成長,可要是性格與之相排斥,改變起來難度相當大。許文妍成績優異,但性格過于內向,高考填志愿時,迫于父母的要求,報考了新聞專業。四年里,她不愛與同學和老師交流,也不愛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畢業后,她拿著曾獲一等獎學金的履歷卻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找到工作后也無法做出成績,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案例回放二
2010年暑假,我接待了一位高一學生和他的母親,他們是為文理分科而來。來訪同學希望選文科,因為他感興趣;而家長希望他選理科,理由是孩子是男生,而且將來的專業選擇面比較寬。在做完性格測試及接受我的建議后,小孩堅持選擇文科,家長只好作罷。慶幸這個孩子知道自己的喜好,他現在在學校里學得非常好,對未來也有自己的規劃。
志愿指南
挑選專業時,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和興趣,若能與專業相匹配,學習中會更快樂,工作后也更能得心應手。反之則會不適應、困難重重,給個人的發展造成影響。
職業咨詢師在做職業規劃時,經常會告訴大學生們:人生應該擇己所愛。
很多中學生埋頭于書本,應付沒完沒了的測驗和考試,這讓他們沒有時間再繼續中小學期間的興趣愛好,甚至讓他們忘記了:我擅長什么,我喜歡什么。
被譽為“職業輔導之父”的帕森斯認為,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涉及三個主要因素:對工作性質和環境的了解,對自我愛好和能力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和匹配。這個理論同樣可以用到專業選擇上來。
由于國內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中小學的缺失,導致同學們對自己的興趣、對專業和職業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那么我們在高考前后能做的切實可行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經濟條件、身體狀況等諸多因素。學生朋友們可以自我探索,可以通過朋友、同學和家人來告訴自己是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