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高考第一天。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于昨天上午11點41分通過新浪微博公布作文題——“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契訶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作文題一上網,立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報記者特別采訪了一些學生、教師和專家,他們普遍認為,這個題目富有哲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次大考,從某種角度來說,今年“作文題”更像“思考題”。
學生:對題目完整解讀是關鍵
華東師大二附中高二(7)班學生趙茜說,“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看上去是完全相反的兩個觀點,但從宏觀層面上思考,兩者又是統一的:所有的具體事件都會成為過去,但抽象出來的反思與感悟卻將永遠留存。“如果我寫這篇作文,立意將確定為‘記住過去,是為了能更好地活在今天’”。
趙茜認為,這類題目無法套用模板,也無法生搬硬套素材。“平常很少有這種延伸性的材料作文,它要求有一個提煉生活的過程。要求讀書廣、積累豐富、有思考力。當然,還要在短時間內把問題想清楚。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關鍵是對題目的解讀,大衛王說的是事情本身,契訶夫說的是事情對自己的影響,合起來才是完整的理解”。
趙茜說,她想到一個例子可以用來展開議論。一個姑娘央求一老一少兩個和尚背她過河,但老和尚以清規戒律為由拒絕,小和尚背她過了河。過了很久后,老和尚仍指責小和尚破戒。小和尚說:“我都放下了,你還‘背’著那姑娘”。她認為,“有些人像老和尚,把過去當成揮不去的影子;但有些人像小和尚一樣,坦蕩地經歷、坦蕩地放手。這就是‘會過去’與‘不會過去’的辯證關系”。
老師:“眼界”決定“境界”
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認為,“學生選材的眼界高低與分析能力,決定文章的境界。”
黃老師認為,今年的作文題實質是個價值觀問題:很多現象的東西會成為過去,但本質的東西會留下來。“學生既可以談讀書、做人,也可以對歷史、現實有所評議。”著眼小處,學生可以取材高考本身:高考分數必將成為過去,但是在為高考拼搏的學習過程中,累積的學識、素質、修養等都是長久的。著眼大處,可取材人生、歷史:如屈原、蘇東坡當年為官被排擠,遭受了人生的失意,但其高尚的品行卻長久地流傳于史冊。反過來,很多人為了暫時的名利,不顧原則與道德底線,卻往往難以長久。“取材本身就可以拉開學生的層次”。
此外,能不能從取材的人物和事件中清晰地提煉出想表達的主旨,也能體現出學生的境界差別。如果從歷史大事件著手,卻僅是泛泛而談,也難成佳作。如果對身邊的事情有所感悟,但能談得深刻、談得透,也算是上乘之作。“很多事情,小處是偶然,大處是必然。這其中的‘變與不變’,可以成為洞悉事件與提煉主題的抓手。”
學者:這個題目有“野心”
“這個題目出得不錯,但對中學生來說,可能對思維能力要求很高。”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認為,這是個開放式的作文題目,意圖考驗思維能力,體現出教改的趨向。但目前學生平時所受的訓練、所學技能與知識,與這種開放式的要求不太“匹配”。而且,哲學的、抽象的題材,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歷比較遠,學生不易“有感而發”。因此他認為題目“野心太大”:“學生碰到的問題,不是語文水平不行,而是思維能力不夠。”
于教授提出,哲理式的文章,講道理有兩種方法。一種“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推理強有力、分析有穿透力,哪怕是走極端,但只要自圓其說即可;另一種是兼顧道理的復雜與微妙性,這需要融會貫通。“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也是對閱卷老師的考驗。高考閱卷要求單位時間內完成,但好的哲學文章需要耐心去體味。真正有思維水平但文采相對缺乏的考卷,未必占得了上風。”
鏈接
部分省市高考作文題
遼寧卷
閱讀下面一段材料,根據要求寫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學家舉著一個蘋果對他的學生說:“這個蘋果是我剛從果園摘來的,你們聞到它的香味了嗎?”有一個學生看到蘋果紅紅的就搶著說:“聞到了”。
哲學家又走到學生面前讓他們聞,有的說聞到了,有的聞也不聞就說聞到了,只有三個學生默不作聲。哲學家說:“你們怎么了?”其中一個學生又聞了聞,說:“什么味也沒聞到。”還有一個學生上來摸了摸說,“這是什么蘋果?”還有一個學生訥訥地說:“老師,今天我感冒了。”哲學家把這個蘋果拿給學生們傳看,竟然是蠟做的假蘋果。
廣東卷
大千世界,“原點”無所不在。“原點”可以是道路的起點,可以是長河的源頭,可以是坐標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請以“回到原點”為標題,聯系生活體驗與認識,寫一篇文章,自定文體。
山東卷
請以“這世界需要你”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自定立意;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文體特征鮮明。
安徽卷
以“時間在流逝”為題,寫一篇作文。題材不限,不少于800字。注意:1立意自定,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2不得套作,不得抄襲;3不得透露個人信息;4書寫規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江西卷
要求以“孟子三樂”為主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字數700字左右。
附:孟子三樂——“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天津卷
以“鏡子”為題。從望遠鏡、顯微鏡、放光鏡、哈哈鏡、三棱鏡中至少選兩種,談自己的感悟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