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吳江中學就明確了“人文立校”的辦學特色之路,并對“人文立校”的內涵和特征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和界定:立獨厚底蘊,擇儒學精髓,揚人文精神,以人文因素培養師生人文素養,滋潤學校人文管理,形成學校人文文化,促進學校和諧發展。不久前,本報記者就吳江中學以“人文立校”為核心的辦學理念與實踐的若干問題與校長顧偉峰進行了對話。
記者: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的教育哲學,也是校長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和個性化表達,你們學校為什么要提出 “人文立校,素質立身”的辦學理念?在辦學實踐中是如何將這個理念落到實處的?
顧偉峰:吳江中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人文積淀豐厚的學校,因而“人文思想”是一代代江中人傳承下來的“公共財富”,我們在與時俱進地為其注入新質的同時,將其規定為我們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智慧根基。“素質立身”是對整體江中人而言,它的價值指向是教師、學生的全人的發展。“立”,是一個具象而動態的成就標志,它既是實現事業的完美與生命的完善的具有審美理想的目標,也是力求抵達最高境界的精神手段。
在實踐中,我們將“人文立校,素質立身”的辦學理念置于“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的教育哲學的理論框架內,選擇了“以文化人”的實施策略。一是物質情境上的人文滲透。我們將人文的理念符號化,讓表現的、幾何化的、情理相融的學校物質情境成為隱含價值取向與審美意向的“物態文化”。
二是校本課程建設上的人文滲透。我們認為,校本課程不是那種預設的、規范性的和特定的知識載體,它是一種具有 “人文化成”的動態的、生長性的課程文化。因而,我們將校本課程的開發置于人文的視野中,突出校本課程對于人性建構的功能。
三是課延活動上的人文滲透。我們十分重視活動過程的實效性,讓學生在交往活動中,坦露真情,感悟人生,培養健康的情操。
記者:現代學校建設非常強調制度管理,也就是所謂的“法治”。但我們在貴校采訪,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人文化的管理,特別是在關心教師關愛學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學校管理特色。請問你們是如何處理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關系的?這樣做是否被認為是 “人治”而不是“法治”?
顧偉峰:人是文化的產品。制度也是一種文化,只是管理者在運用制度進行管理的時候使它過于剛性了,它才呈現出“法治”的面孔;雖然文化管理是一切管理的最高形態,但它也不是懸浮于一切之上的“空中樓閣”,它必須以制度為依托,只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它更多地滲透了人文性的眷顧與倫理關懷。
在處理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的關系上,我們主要的做法,一是讓制度有溫度。滲透著倫理精神的學校管理制度以激活師生的生命熱情為目的,使其具有高尚的主體意識;以診斷性、引導性、激勵性為措施,讓師生體驗生命成長的歡樂;以生命的呵護為宗旨,創造生命飽滿的價值;用良好的文化行為洞察生命真諦,充實生命內容,把握生命價值,提升人生境界,培養人生能力。
二是讓制度有情感。教育,對教師而言,是用生命創造生命的過程,因而,作為學校的領導者,他必須以至真至誠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教師以 “親情式”血肉同構的生命關照。這樣,才能使教師獲得飽滿的生命質地,進而去“推動另一朵云”。因而在學校制度建設中,我們著力打造以主體的精神體驗與情感享受為主導的文化管理體系。在我們實施的人文化成的文化管理過程中,更多的舉措是指向師生的生命關懷。例如,提供舒心可口的飯菜、運動健身、體檢、旅游休整、走訪看望等等。
三是讓制度有動力。傾注了倫理關懷的制度才是一個具有“期待視野”的動力場,它召喚著、激勵著生活、工作、學習在其中的人樂于追求進而獲得自我效能感。當制度的動力能夠引起教師“超越性動機”的驅動,才能使教師實現自我的不斷再創造。在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依靠教師、信任教師、尊重教師,而這一切的目標指向就是發展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是引導教師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使學校的一切制度都充滿了人文性的關懷。例如 《教師備課組合作制度》就是將教師公平地置于平等的層面上。這一制度消弭了以往對教師進行個體獨立的考核而使教師間相互戒備無序競爭的狀態,促進了教師間合作學習、合作教研、合作教學、共享成果的良好風氣的形成。
記者:吳江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文化,而且學校至今還完好保存著孔廟、縣學等文化遺存,但我們聽說學校馬上就要搬遷到濱湖新城,這當然是一件好事,請問:新學校是如何規劃的?你們如何對待“帶著文化搬遷”這個命題?
顧偉峰:我們正在籌建的新學校坐落在太湖之濱,占地280畝,建筑面積84000多平方米,總投資4億元。新學校建設方案在總體布局與單體建筑、傳統特色與現代內涵、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搭配上做到了和諧統一,渾然一體。既保持了吳江中學歷史傳承的精神風貌,又體現了現代建筑藝術在美學意義上的精神表達。在綜合了人文、科技以及綠色環保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把新的學校建造成“蘇州領先,江蘇一流”的唯美校園。
在此期間,我們重新梳理了辦學思想,并根據我校的歷史積淀與發展前景提出了 “帶著文化搬遷”的思想理路。在我們看來,學校文化最深層的內容是價值要素和學校精神,因而,這里的“文化”是指學校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文化心理以及人格理想的理性化凝聚,是學校特有的文化傾向與氣質,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學校的靈魂,也是學校人永遠守望的精神故鄉,因而,即使關山幾重,去向何方,學校精神,這個學校文化之根,永遠是唯一珍貴的行囊。
“帶著文化搬遷”,也寓指了我們對吳江中學標志性的歷史創造物的珍視,那些凝聚著學校一百年來創造者、建設者心血與智慧的典型的物態文本,也將隨著學校的搬遷復制到新的校園,使師生在觀瞻之際感受先賢們思想的澤被與歷史文脈的傳承,同時,我們也會把我們長期積累的經驗價值賦予新的校園。對于那些無法搬遷的歷史存留,我們也會將其符號化、意義化,保存在學校記憶里,形成學校文化一種潛在的精神結構,并納入學校新的發展軌跡,在進一步豐富和更新自身的過程中,使其成為永不衰竭的動力。
江蘇省吳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