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的歷史中尋找特色發展之根
華中師大一附中校長張真認為:要確立學校的辦學特色,就應當從學校的歷史中尋找特色發展之根;根據學校的發展現狀來確定特色發展之魂;把學生的發展需求作為特色發展之本。
據張真介紹,從華中師大一附中建校之初,就形成了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校風、學風,師生之間民主、平等,教學相長。
20世紀90年代,華中師大一附中率先在全國高中學段實施素質學分制改革并取得了成功,為我國普通中學推行素質教育進行了有益探索,經驗在全國推廣。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兩次到校視察,對素質學分制的成功推行給予了肯定。
張真說,自主創新學習是華中師大一附中一以貫之的傳統。學校既關注學生的現實發展,更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華中師大一附中在德育、智育、體育、藝術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例如學校在90年代將“心理與學法”納入必修課程,并開通家長熱線,成立心理咨詢室,為家長、學生排憂解難,在全國中小學教育中開了先河。
“自主創新學習 多元優質發展”中詮釋辦學特色
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學校的辦學成果最終通過學生的多元發展來體現。除了文化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還有許多在人文、藝術、體育、科技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國內高考也不再是學生高中畢業唯一的出路,不少學生進入國外名校深造。
張真說,學校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優質發展,要培養每一位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最合適的教育,進而實現所有學生的“多元優質發展”。
對“自主創新學習,多元優質發展”的內涵 ,張真是這樣解讀的,創新性學習,就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科學地把握學習的本質,以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的的學習活動。
多元優質發展建立在多元智能的理論基礎上。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而且每種智能有其獨特的認知發展過程和符號系統。因此,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而靈活多樣,因材施教。學校的評價指標、評價方式也應多元化,注重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智能的培養。多元發展的目的是要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優質發展的落腳點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知識不是教會的,是學會的;能力不是訓練出來的,是鍛煉出來的;素質不是拔高的,是提高的。學習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能力,課堂是主陣地,課程是主渠道。”張真說。
教學中的“兩把”、“三多”實現學生“多元優質發展”
針對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能力、實現學生“多元優質發展”,張真表示,學校的教學需要“兩把”、“三多”。
“兩把”就是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應該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有主動構建知識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學校大力提高必修課的課堂效率,增加多樣化的選修課時間,節假日少補課、寒暑假不補課等。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利用和安排時間,還應該“把方法教給學生”。例如“大小班、長短課”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結合,將教與學有機結合,將獨立思考與互動交流有機結合。
“三多”就是多樣化的校本課程、多類化的辦班模式、多層化的教學方式。其中“一多”指學校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創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上,還搭建了六大類(德育活動型課程、學科拓展型課程、體藝特長型課程、實踐創新型課程、高新科技型課程、國際交流型課程)、60余門校本選修課程的新平臺。
“二多”指學校把發展方向一致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教學,采取行政班級管理制。今年新高一年級共有30個教學班,包括1個理科實驗班、3個科技實驗班、1個人文實驗班、18個常規班、1個藝術特長班、1個體育特長班、1個飛翔班、4個國際留學試驗班。例如理科實驗班的“學科分組競賽課程”、“高校先修課程”;科技實驗班的“雙導師制創新課程”、人文實驗班“社會專題辯論課程”。“三多”指的是在教育教學方面,學校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目前學校的教師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加強學生學情分析,實行分層施備;開展自學交流,實行分層施教;采用“100+50”試卷模式,實行分類施考;進行課題招標,鼓勵分層教改實驗,將分層教學深入到常規教學中。
特色辦學非曇花一現 建立保障機制護航
張真說,雖然學校在特色發展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但是仍舊存在需要反思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學校部分教師觀念固化,“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交給學生”流于形式,也沒有深入思考學校還能把哪些時間還給學生,還能把哪些方法教給學生,學生的積極性也得不到調動。
“因此,結合我校特色建設的實踐,我認為要實現高中的特色發展,必須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學校特色建設要理念化。轉變全體教師的觀念是實現特色辦學的關鍵。要把辦學特色變成全體教職工共同的價值追求,并進而上升為學校的精神文化。二,學校特色建設要常態化。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實現特色辦學的重點。特色辦學的主陣地是課堂,主體是學生,關鍵是老師。課堂是實現特色辦學的載體,要緊緊抓住課堂這個主渠道,讓特色建設走進常規課程。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三,學校特色建設要制度化。建設強有力的體制、機制是實現特色辦學的保障,尤其是評價機制。唯有建立堅實的保障機制,才能為特色建設保駕護航,特色辦學才能不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