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87的個頭,黑色的長風衣,眼前的孫明賢有一種自然凌駕于眾人之上的氣勢。一口純正的陜西方言,讓記者不得不常常打斷他,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思維。他習慣點起一支煙,有時更像是在對著煙圈自言自語,一半回憶,一半思考……
歷數孫明賢的職業生涯,給人的感覺是過于簡單:1983年師專畢業,分到村辦小學,后輾轉多所學校調入宜川中學。歷任初中教務主任,縣中學團委書記、副主任、主任、副校長,一直到宜川中學校長。
記得剛上任時,有老前輩斷言“你當這個校長不會超過一年”,一眨眼,8年時間過去了,孫明賢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校長”、“延安市先進工作者”、“延安十大新聞人物”、“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百佳杰出校長”,獲得“延安勞動獎章”。
“我是這個學校最沒有文化的人”,孫明賢常常這樣自嘲。但就是這樣一個最初只有中師學歷的人,卻帶領著宜川中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從2004上任時學校高考二本上線人數187人,逐年攀升為202人、322人、405人、610人、802人、1102人、1154人,高考連續6年6項指標排名全市各縣區第一。
孫明賢從來不以高考成績的領先自居,在他看來,學校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教育。他信奉一句話:高考是德育的副產品,抓德育就是抓素質教育,抓德育就是抓升學率,抓德育就是抓教學質量。教育不是塑造人,而應該是引導人,挖掘人的潛力。教育就是要營造積極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激情燃燒,充滿自信,充滿遠大理想,這才是學校應該培養的健全的人。“高考是這種辦學理念下的副產品,這樣的教育,高考成績是絕對不會差的。”
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是孫明賢的一貫作風。正是觀察和思考,讓他一直對教育有著清醒的認識。當發現學校每年送出一批又一批的教師外出學習,卻絲毫改變不了教育教學現狀時,當發現教師竟然對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不甚了解時,當發現學生不快樂教師不幸福時,他明白,我們的教育是時候需要改變了。
在孫明賢看來,學生是一個有生命的種子,學校和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提供這顆種子生長的條件:土壤、肥料、陽光,營造一個成長的環境。在種子成長期間,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能拔苗助長。他確定了“學校是為學生發展而存在”的辦學理念,他把教師需要“三省”的內容刻在墻上,他要求各班召開班組會研究學情,他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對課堂進行目標檢測……孫明賢像一個花圃的老農,永遠在不停地思考:教育教學的主要對象是誰?是學生。那么教育教學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學生的生命特征,辦學的結果就是要學生在校園里展現出一種生命的活力。
宜川中學辦公室主任趙永平這樣形容孫明賢——有魄力、思想超前、不按常規出牌。他回憶說,剛開始推行課改的那兩年,為了統一班子的思想,幾乎是天天召開行政會,印象最深的一次連續開了8個小時。直到現在,孫校長還經常對他們進行“一對一”式的培訓。班子成員都有點“怕”見他,總覺得跟不上他的步伐,通常是這一階段的工作還沒來得及歇口氣,他又在問下一階段會出現什么問題。
從2008年課改的全面鋪開,到如今學校成為陜北地區知名教育品牌的“宜中教育現象”,宜川中學的管理經驗和教書育人模式,成為市內外同行競相學習、傳播、效仿的榜樣,吸引了周邊縣區2000多名學生慕名來校就讀,每月有近2000人次的同行來校取經學習。但在孫明賢看來,萬里長征還只是剛剛起步。“如果你們2年后再來宜川中學,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當問及理想的學校,他滿懷信心地說:“我希望學校充滿生機,學生充滿自信,教師洋溢著幸福。教育不僅是和學生思想上的交流,更是和學生心靈上的碰撞。”
一切從降下重心開始
記者:眾所周知,眾多課改學校都是窮則思變。宜川中學一直都是縣級名校,為什么會有這種憂患意識?
孫明賢:在我接手這個學校之前,教師們對教育幾乎沒有什么思考,都是在按部就班地教書。以前學校也提過“優化課堂結構,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每年也送了一批批的教師出去學習、輪訓,一去一個星期,回來就開展教師論壇分享個人感悟……但在實際教學行為上,教師還是照本宣科,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卻沒有一點幫助。
所以,在2004年競聘校長時,我就提出“以務實求真的精神,引領學校各項工作腳踏實地”,并且制定了“三個一切”:一切從講究實效入手;一切從教育教學的基本環節入手;一切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入手。具體的做法,就是要求全校針對實際的問題進行研討,養成良好的跟蹤反思習慣。我認為,做任何事情應該基于這樣的流程,首先明確目的是什么,再研究現狀,然后把目的與現狀結合在一塊,看主要問題是什么,再來想怎樣去解決。
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全校上上下下改變浮躁的工作作風,無論是一線教師還是燒鍋爐的員工,都能把重心降下來,將思想和智慧都集中在研究本職工作、改善工作行為、提高工作效率這些方面,來解決學校的實際問題。從2004年到2007年,針對具體存在的問題,學校上上下下實施了班組會、教師質量考核、課堂效果檢測等一系列措施,可以說,那時就是課改的萌芽階段。
記者:后來怎么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了課堂?又是怎樣提出“自主課堂”理念呢?
孫明賢:經過這一系列的改變,我發現教師教學目標是越來越實在了,教學形式也有所變化。教師不再是只研究課本,而是更多地加強和學生的交流,關注課后檢測,強調學習任務的落實,但這些改變都是課外的。經過總結,我發現只要真正針對學情,學生的參與度就越大,學生的成績就越好,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越高。知識落實最主要的陣地應該在課堂,所以課堂必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