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決定高三考生能否走進高等學府的重要一環。作為班主任,準確把握志愿填報的要領和規律,幫助考生準確定位,從而提高所報志愿的“命中率”,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研讀資料
班主任指導考生填報志愿時,要注意充分收集、整理招生資料和相關信息,要對近3年本地區考生志愿的分布、高校提檔分數線等資料認真分析,找出年度間學校志愿上下波動的規律,結合社會需求實際,預見當年生源的大體走向,幫助考生從中選出幾所適合自己的學校,細致斟酌,決定取舍。實踐證明,科學分析招生資料,才能使志愿選擇更具針對性。把握學校往年提檔線上下波動的規律,可以減少志愿失誤,提高“命中率”。
需要研讀的相關資料有:《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考指南》、《招生專業目錄》、《招生章程》、《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生必讀》、《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京招生錄取分數分布統計》以及《北京考試報》等。
合理定位
要把握好填報高考志愿的方向。首先,考生在考前就要給自己定位。這種定位基于考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狀態。根據考生幾次重要考試的成績以及從任課教師那里得來的學生學習狀態的信息,我把全班學生分為高分層、中分層和低分層,相應地針對學生的各科學習成績進行分析,初步對學生的“走勢”進行定位。其次,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報志愿既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志向,選擇適合的學校、專業,又要客觀地分析自己在整個考生群體中的位置,包括班級、校內以及區內考生的大體名次,了解本校、本區、本市近幾年升入各類大學的人數,從而把握住志愿選擇的大方向。再者,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成績狀況,分析歷次考試成績的浮動和相對的穩定性,以給自己準確估分,避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也防止信心不足,妄自菲薄,以致最后留有遺憾。
加強溝通
志愿選擇出現沖突時,考生父母最需要理性思維。既然上大學的主體是考生,就要尊重考生的志愿。另外,父母的眼光也要放實、放遠,不要只考慮自身的需要,還要看到社會的實際需要,以及幾年后社會發展的潛在需要。志愿是考生升學的意愿,體現的應是考生升學的主觀愿望。因此,父母要充分尊重考生意愿,防止出現父母、教師與考生意愿相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