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 :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作迷惑不解(迷惑而無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而:卻(但是)。 朱子云: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解釋】: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連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以致用。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與思相結合。 只重于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險。 專靠學習、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斷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貴正確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確的,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難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許多問題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們在解答的過程中,曾誤入歧途,歷經千辛萬苦才得到正確的解答。如果專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則有可能像前人一樣誤入歧途,導致虛擲精力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