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計劃”將推動高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未來飛行器設計與制造共性基礎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引發學校深入思考
作為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里重要的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未來飛行器設計與制造共性基礎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4月20日在西安召開。會議梳理了中心成立以來的建設情況,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并提出了初步的改進思路。如何繼續建設好中心,積極申報國家“2011計劃”,并不斷深入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在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做出貢獻?這成了與會代表熱烈探討的焦點話題。
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或代表出席,教育部科技司高新處處長邰忠智應邀到會并發言。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小筑、副校長袁建平、副校長魏炳波、校長助理兼發展計劃處處長張駿,以及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心時任理事長姜澄宇教授主持。
該中心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精神,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瞄準航空航天領域現有國家重大專項(型號)和未來10-20年國家急需發展的主流飛行器的重大需求,開展8項核心關鍵問題的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由西北工業大學牽頭,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及相關下屬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及相關下屬單位、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及相關下屬單位等共同組建,于2012年7月10日在西安揭牌成立。
學校黨委書記陳小筑首先代表學校致辭。她首先回顧了學校自中心組建以來開展的扎實工作,并就各理事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努力表示衷心感謝。今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2011計劃”的首批入選名單,并進行為期10天的公示。但西工大牽頭的中心未能最終進入該名單。“接下來,我們要認真總結中心存在的不足,積極思考中心后面要開展的工作內容。”陳小筑說。
隨后,中心副理事長兼主任袁建平概要匯報了中心組織建設情況。他從方向選取和總體實施思路、培育組建及運行、開展的機制體制改革、主要支持和資源整合等方面,闡述了中心近來的做法和探索。
中心常務副主任宋筆鋒匯報了中心申報國家“2011計劃”情況及進一步的工作思路。
經過理事會審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如下決議:西工大校長汪勁松教授出任中心理事長,姜澄宇不再擔任理事長;決定增加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為副理事長單位,并增選范召林為副理事長;同意成立中心學術委員會,具體人選將與各理事單位商議后確定。
當天下午,理事會還組織召開了學術研討會,邀請有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和代表對中心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2011計劃:公眾存在誤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011計劃更應該姓“教”(教育)而不是姓“科”(科研),以前我們更多地將其認定為科研項目申報,這可能是我們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一堅在發言中說。
“2011計劃”,全稱為“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個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計劃。它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的提升為核心任務。
首批公示的“2011”計劃名單分為前沿、文化、行業和區域四大類,包括量子物理、化學化工、航空航天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權益等14個重點領域。公示名單中位列第一的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就是由北大、清華、中科院物理所三個國內頂尖的研究單位聯手組成,聚集了20多位院士,數百名科技精英,被業內譽為“金三角”。同時,2011計劃不論“出身”,只看實力與水平,打破了地方高校很難申請國家重大項目的局面。區域類的4個重點方向分別由蘇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和河南農業大學四個地方高校牽頭,其中后三所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學校。
近來,引發各地教育界震動的是:14個首批入選項目名單中,高等教育發達的上海、陜西地區高校榜上無名,湖北僅武漢大學進入,安徽僅中科大進入。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中科大、西安交大、西工大等一批著名高校,精心準備了十多個“協同創新項目”,在專家評審過程中,都未能獲得最終認證。
國內一批重點高校集體“落榜”,是否意味著這些高校科研實力、學科質量下滑?是否意味著學校將缺少國家在協同創新方面的財政支持?上述觀點,其實都是對“2011計劃”的誤讀。
教育部明確,與“211”、“985”不同的是,這次國家重點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學,申報必須“組團參賽”,實現“1+1>2”的效應。“2011計劃”主要調研起草人之一、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它通過瞄準更深層次的產學研深度合作來設計,不僅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情,它涉及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通過這樣一個平臺找到深度契合點,轉化成生產力。這也是世界發展的潮流。”
同時,“2011計劃”也不是錢的代名詞。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在解讀這項新計劃時多次說,在過去的“211”和“985”建設中,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資金對相關高校重點扶持,但“2011計劃”不再是以給錢為主,因為各地高校申報的協同創新中心本身已經有大量科研項目,有充裕的科研經費來源,還有著很強的吸金能力。據統計,全國培育的167個協同創新中心,已經吸納了超過200億元的社會資金。
在本次中心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教育部科技司高新處處長邰忠智表示,“2011計劃”專項資金將主要用于突破現有體制機制不能解決的問題上,如高水平團隊建設、協同創新機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及運行費用等。
協同創新中心:本質還是要服務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未來,“2011計劃”很可能和“211工程”大學、“985工程”大學一樣,成為高校新的風向標。
邰忠智認為,2011計劃的實施,根本上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希望通過建設協同創新中心,要在高校建立強大的研發實體,支持學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希望協同創新中心要成為匯聚高端人才的基地,并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希望協同創新中心建成內部的訪問學者制度,有利于學校和企業間的人才流動;希望協同創新中心成為學校改革發展的“試驗田”,在人事制度、評價體系、激勵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
邰忠智建議,學校要充分重視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發展情況,要推動中心與學校各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改革要有魄力,要敢于突破現有的條條框框;要建立專門的運行推進機制,不斷推動中心與各理事單位、中心與校內各部門的協調;要充分發揮學校領導的人格魅力和大智慧,完成中心的各項建設任務。
如何發揮中心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方面的積極作用?來自不同方面的代表也有不同的思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一堅表示,中心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科研項目實施為抓手,著力培養領軍人物。特別是在學科建設上,既有特色又有重點。
清華大學航空學院黨委書記李俊峰建議,中心要著眼于未來人才培養,要將當前的科研創新項目,滲透到學校的教學科研環節當中。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院長郭博智提出,企業如何將資源與學校共享,如何在項目實施中與學校人才培養結合,企業自有人才如何提升技能,希望中心能深入探索。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這樣說:“‘2011計劃’是個干事的計劃,而不是一個分錢的計劃,更不是一個劃分高校層次的計劃。”
袁部長所說的“干事”寓意深刻。它顯然不是指某所高校、某個研究所的科研攻關,而是指針對某個國際上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利用各種資源,形成合力,培育成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2011計劃”機制下,創新的源動力在于合作,最終全面提升學校高等教育質量,與此同時實現國家科學技術的重大創新。
著眼未來,“2011計劃”并非只評選一次,第二輪評選也將在年內展開。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完善項目申請,力爭在第二輪入圍。為此,我校也正在積極充實材料,希望在第二輪“2011計劃”中入選。
和“211工程”、“985工程”相比,“2011計劃”的一個重大改變是取消了終身制。據了解,對入選的協同創新中心,每4年為一個評估周期,將對其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科技成果轉化、對行業產業的支撐作用以及國際影響力進行綜合評價。如果目標完成且國家有進一步的需求,才能進入下一個周期。
可以預見,“2011計劃”推動中國高校教學科研制度的改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重而道遠。
(編輯:陳仲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