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校歌《大不自多》,已經傳唱了近70年,出自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之手。因為歌詞實在拗口,1938年時還曾險遭改寫,不過當時的校長竺可楨覺得,馬一浮作的歌詞雖文理艱深,但含義深遠,很能體現浙江大學所追求的求是精神。
2013年是馬一浮誕辰130周年。昨天,浙江大學成立了國際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中心負責人說,中心旨在打造成為傳承馬一浮學術思想、弘揚國學的重要平臺。
馬一浮先生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和“現代新儒學三圣”之一,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馬一浮先生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聘,先后在浙江大學西遷辦學地泰和、宜山,為學生講授國學。有學生疑惑,一位誕生于130年前的國學大師對現今的社會究竟有什么意義?馬一浮先生在世的時候曾給國學下過一個不同于以往的新定義:國學應該指“六藝之學”。
“我們把西方的教育體制照搬過來,一個很大的遺漏,就是‘道’的丟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教授說,“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你看,傳道是第一位的。但是現代的知識主義的教育,卻不再擔負傳道的職責。”
劉夢溪贊同馬一浮“經不可廢”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教育缺失了讀經這一環其實是文化建設的缺失,‘六經’教育其實就是價值教育。讀經教育不應該成了才藝的一部分,應該成為小學教育中的部分。”
“我建議在小學教育中設國學一科,內容以《論語》和《孟子》的選讀為主,搭建通向‘六經’的橋梁。”劉夢溪說。作者:記者 張晨 通訊員 周煒 高楚清 編輯:鄭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