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偉教授
他是趙宏偉,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沒有翻天覆地的偉業,卻憑著對教育和科研的滿腔熱情,對師道虔誠地尊重,在講臺與粉筆間進行著知識的傳承。與其說在育人,不如說在創作。在培育人才的同時,他也不斷編織出屬于自己的夢想。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趙宏偉的學生們多數是研究生和博士生,雖為師生,但年齡相差無幾。提起自己的老師,學生感慨道:“說是師長,趙老師更像是兄長。雖然在實驗室對我們要求十分嚴格,但出了實驗室就很親切,像兄長一樣,和我們聊做人、做事,還總提醒我們勤鍛煉身體。”趙宏偉任教14年,十余載兢兢業業、勤奮踏實。對于教學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思想教化比傳授一門課程更重要。大學老師應該告訴學生在大學中應當怎樣做人做事,而且應該更注重興趣的培養。畢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一種幸福。”
說起“思想教化”,趙宏偉舉了個例子,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徐校長在和女兒聊天時,先講了幾個古代的故事,然后慢慢引申,最后再向孩子們敘述其中道理。趙宏偉認為,“這種引導培養比起灌輸知識更適合教育學生,能夠用淺顯的語言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將繁雜的宇宙知識簡化,其中60%的知識使80%的人都能夠理解,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在趙宏偉的課堂上,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說教,而是結合著國內外相關動態、研究背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他主動與學生互動交流,發現學生的興趣點,進而改善課堂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他時時刻刻為學生著想。無論傳統板書多臟多辛苦,他仍然堅持每堂課都用板書教學。“如果放PPT的話,翻頁了學生們就看不到剛才的教學內容,傳統的板書則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們的思維可以跟隨粉筆一起,哪怕偶爾跟不上,也能夠看到之前的板書,及時跟上我的節奏。”趙宏偉講授的多門課被傳到網上,嚴謹的思路、創新的授課方式,令看過的網友稱贊不已。
談起自己曾在老師們身上接受的教育時,趙宏偉不禁感慨:“以學生的角度,能夠將學生發展作為職業準則,能夠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正確、客觀的對待事物的看法,就是好老師。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任教14年來,趙宏偉看似一帆風順,其實不然。
“當今社會真正能像宏偉那樣的年輕人也不多了。”作為趙宏偉曾經的老師,隋忠睿看到高徒這般優秀,不禁感慨道,“我一直負責研究生工作,從宏偉碩士期間就帶著他,看著他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宏偉讀碩士期間,在生活與家庭上都遇到了比較大的變故與困難。對此宏偉不僅沒有放棄希望,還將學習與學生工作越做越好。他工作以后,踏實、認真負責。每天不是忙科研忙教學,就是忙行政。好幾次都是出差回來就直接進實驗室研究項目,看得我都心疼了。”
趙宏偉正是憑著這一股韌勁,從學生歲月的種種困難中闖了出來。“剛開始獨立做科研時,真的是一窮二白。做項目沒有資金,缺乏經驗,只能靠學院里給的講教經費支持自己的項目。現在回憶起來,很感謝前輩們的支持,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與指導,很多項目我很難完成。”在那段歲月中,趙宏偉基本沒有享受過假期,甚至正月初三就離開家鄉一頭鉆進實驗室。由于當時剛剛開始獨立做科研,一個項目申請書他都要四處請教,反復修改。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趙宏偉終于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條件也得到改善。
面對曾經的那些困難,趙宏偉只說了兩個字———堅持。剛開始寫項目申請書的時候,要寫四五十天,一般一個寒假都在寫。后來熟練了,最少一次兩天就寫完了。雖然做科研要做出一個成果會很艱難,需要全身心投入,但是當項目有一點進展時的欣慰是無法言喻的。科研就是一個苦中有樂的過程。”講述起自己過去那些投身科研的日子,趙宏偉也欣慰地笑了。
言傳身授 德育化人
趙宏偉在科研中不但身先士卒,以嚴謹的態度感染學生,更是在與學生的交流中鼓勵他們提出質疑。正是這種言傳身教式的教學方式,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子。博士生黃虎發表18篇SCI論文,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教育部博士新人獎、長白青年科技獎特優獎等,并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此外,趙宏偉指導的學生先后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項,“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2項。
趙宏偉常常對學生說:“大學時最重要的四件事就是健康、做人、勤奮、苦思。有了生命才有了希望,學習和身體是并行的。其次,做人就要正直坦蕩,要相信人間正道是滄桑。無論任何時期都應該勤奮,珍惜青春的時光。最后,青年時期,思維正是活躍,要善思、苦思,唯有思考能夠改變世界。”業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這是趙宏偉自己的信條,也是他對學生的期待。
這便是趙宏偉,雖為師長,但對學生生活細致入微;雖遭遇挫折,但堅持不懈、從不言棄;雖年輕有為,但謙遜踏實。他將學生發展作為職業準則,將患難困苦視作前進階梯,將勤奮刻苦奉作生活信條,他用自己的所作所為踐行著自己心中“好老師”的職業準則。
趙宏偉,男,1976年10月生于吉林九臺,中共黨員,現任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兼任吉林大學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青科協)理事會主席。主持國家和部省級項目21項,包括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國家863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經費3000多萬元。獲省級獎勵5項,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25件,軟件著作權2項,主持制定行業標準2項,受邀撰寫英文專著2章。發表論文110多篇,SCI/EI收錄85篇。
曾獲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第一層次、吉林省首批學科領軍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長春市有突出貢獻專家、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教師、長春青年五四獎章、第三屆吉林大學十大杰出青年等諸多榮譽。(學生記者 張立南 張書旭 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