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如尼羅河之于埃及,恒河之于印度,古老的黃河孕育了偉大的黃河文明。黃河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是四大古文明中惟一綿延持續而永葆活力的文明。“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華夏文明從這里走向世界。
坐落于黃河之濱古城開封的河南大學是聞名中外的百年名校。上世紀20年代起致力于黃河文明的研究,有著深厚的學術傳統。2002年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成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國內目前研究黃河文明最高層次的學術機構。
中心發揮河南大學積淀深厚、文理見長、綜合發展的學科優勢,致力于構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協同創新平臺,涵蓋地理學、經濟學、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文獻學等領域,下設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研究所、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黃河文明研究所、文化與民俗研究所、古漢字研究所、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實現對黃河文明全方位、多層次、寬視野的研究。
中心匯集了一支以博士為主體的高學歷、高職稱、知識結構互補、富有開放性和創新性的研究隊伍,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60余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名,海外特聘研究員6名,博士生導師22名,教授35名,博士學位獲得者24名。
中心以服務于“黃河文明偉大復興”和“沿黃地區可持續發展”為己任,提出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黃河學”的宏偉目標,組建了河南大學省部共建“黃河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平臺,依托中心在中國地理學設立了黃河分會,成立了河南省華夏文化研究會,舉辦了“黃河學”系列高層論壇,并創辦了《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輯刊。
中心圍繞國家需求,針對學科前沿和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精心組織和積極參與各類項目的申報,“十一五”期間,獲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1項,國家軟科學計劃研究項目1項,國家古籍整理項目2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9項,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課題3項,民政部理論研究部級課題1項,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3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企事業委托課題9項,獲批科研經費850余萬元。共出版著作4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SSCI收錄3篇,CSSCI和CSCD源期刊354篇。
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建設,中心取得了突出的發展成績,在2008-2009年度的教育部組織的基地評估中位列學術片第1、總排名第29,為“十二五”時期突出特色、整體提升、創建一流奠定了基礎。
根據中心“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心將按照“立足創新、提高質量、增強能力、服務國家”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科研國家隊意識、創新意識、品牌意識,以創建“黃河學”為目標,緊緊圍繞“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通過培育創新學科、創新學派、創新方法、創新團隊,站在世界同類研究的前沿,服務于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集聚和優化配置科研資源,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互促進,黃河中下游地域研究與學術國際化發展相互協調,凝練學科方向,突出研究特色,匯聚一流人才,打造研究隊伍,培育研究品牌,構筑學術高地,加快發展步伐,努力把中心建設成為國際領先水平的“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和學術交流平臺、高級人才培養基地、決策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