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版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實施,關鍵是要有升級版的勞動力結構與之相適應。職業教育是為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培養輸送技術技能人才的主渠道,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重要支撐與保障。在這種新常態下,職業教育有什么新的思路?如何應對?我們學院又該做些什么呢?
一、開好頭,布好局,做好學院專業布局頂層設計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開個好頭,布個好局是實現終極目標的關鍵所在。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堅持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學習高職教育理論,研究高職教育規律,主動配合學院各相關部門開展省卓越校的申報工作,解放思想,創新工作,做到工作有新思路,管理有新舉措,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
目前自信學院開設有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軟件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等4個三年制高職專業,專業設置分布在兩個大類,不便于建群,也不利于資源共享。“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關鍵核心詞之一,其目的是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面對“中國制造2025”,從申報卓越校的要求出發,以省級特色專業——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專業為核心,輔以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和工業網絡技術4個專業基礎相同,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專業,共同組建“化工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
二、強基礎,訓技能,打造卓越“雙師型”教師隊伍
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所大學可以沒有大樓,但不可以沒有大師。對于今天的高職學院來講,既需要有大樓,更需要有大師。目前,我們自信學院的教學大樓已經封頂,今年2016年8月份交付使用,大樓問題解決了,關鍵是大師,從現有的師資來看,師資隊伍結構還需要繼續優化,尤其是各專業的領軍人才非常缺乏,需要引進3~5名專業帶頭人和學科帶頭人,還需聘請2~3名技能大師來充實教師隊伍。2016年,我們將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新增1個教學名師,建立1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1個教學團隊工作室,充分發揮技能大師和名師的傳、幫、帶作用,加強在職教師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培訓,完善“一年一月一線”教師到企業鍛煉制度,定期選派中青年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在專業課教師中開展專業技能考核測試工作,以提升教師的整體水平,從而打造一支基礎理論扎實、專業技能過硬的卓越“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高標準、嚴要求,建設國內一流實驗實訓基地
實驗實訓基地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場所和基本保障。實驗實訓基地功能是否齊全、設施是否完備、建設的質量是否達到要求等,對人才培養質量將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加強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非常重要。目前,我院化工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校內實驗實訓室分布較散,個性化體現不夠,利用率也不高,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通過以建設新校區為契機,以培養化工智能控制技術類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根本,對校內實驗實訓基地進行合理布局,注重真實工作環境和真實工作任務的創設;注重企業文化的營造和職業環境的優化;注重體現綜合性、可擴展性、超前性與實用性的統一;注重社會服務能力和服務區域經濟的作用,充分發揮基地的共享功能與示范作用,為化工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以及其他院校同類專業提供服務和借鑒。
四、走企業,進車間,深層次開展校企合作與交流
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充分發揮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千方百計增加與企業開展訂單培養的比例,積極想辦法與1~2家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計劃新增加2家以上校外實習基地或“廠中校”并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選擇1~2家專業對口企業建立師資流動站,定期安排中青年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利用下企業鍛煉的機會多與企業溝通與交流,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共同解決生產實際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升專業課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通過學校與企業的深層次合作,實現專業共建、過程共管、人才共育、質量共評、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最終達到校企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之目的。
五、全方位,多視角,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共享平臺
自信學院2014年立項、2015年驗收合格的“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專業MOOC課程”建設項目總共包含5門核心課程,其內容分為MOOC數字化資源開發和課程數字化資源的使用兩大部分。我們采取邊建邊應用,邊建邊完善的動態建設管理模式,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MOOC課程建設對課程教學改革產生了積極的作用。2016年,自信學院將著力開展5門課核心課程的在線測題庫建設工作,同時要求本專業其它的課程也相繼開發MOOC資源,繼而完成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教學資源庫共享平臺建設工作。即通過對該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的建設,將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優質教學資源匯聚到一個平臺上,打破資源的地域性和學習的時域性,既可以滿足本專業學生的學習,也可以滿足相近專業學生的學習和其他專業學生進行選修。同時還可以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幫助和參考。 (通訊員:湯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