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況
莆田學院以“生物工程”和“生態環境”兩個省級重點學科和“生態環境及其信息圖譜”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為基礎,于2015年12月福建省科技廳立項建設,重點實驗室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在新型污染物科研、技術服務等領域取得一定的成績。
目前,實驗室面積1100余平方米,實驗室的科研設備價值已達1900多萬元。其中較先進的,價值在5000元以上科研儀器有197臺/套,總價1051.9萬元。重點實驗室現共有固定研究人員27人;研究人員具有較高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其中正高6人,副高11人,高職稱占62.9%;博士13人、碩士11人,高學歷占88.9%;5人具有境外、國外學習工作經歷占18.5%;研究人員平均年齡40歲。
近三年來,重點實驗室共新立項國家自然基金2項,省部級重點項目2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先后在《Chem. Comm.》、《J. Mater. Chem. A》等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三百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論文SCI收錄21篇,EI收錄13篇,ISTP收錄2篇,申請發明專利18項,已授權4項;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10項。
二、主任簡介
吳錦程,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9557.2-2009《枇杷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指南》審定專家;農業部“十二五”規劃枇杷行業后備人才;中國枇杷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在細胞膜損傷、細胞內鈣穩態、活性氧代謝與氧化損傷等逆境分子生理領域有深入的研究。
先后主持福建省科技廳重點課題3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莆田市科技局重點課題1項、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基金1項、福建省高校服務海西重點建設項目1項等,經費共680多萬。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4篇、EI收錄1篇、ISTP收錄1篇。先后獲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和莆田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均為第一完成人);1項研究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達國內先進水平,2項研究成果通過評審達國內領先水平;2項科研成果分別獲高校服務海西產學研優秀合作項目(教育部,排名第一)和第八屆·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高校優秀參展項目二等獎(教育部,排名第一);先后獲莆田市科技先進工作者和莆田市勞動模范稱號。
三、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之一:新型污染物分析技術
建立以GC-MS技術為核心的多種聯用技術,完善典型新型污染物的檢測技術體系,進行新型污染物及其環境化學、污染生態學、環境毒理學的分析測試。開發新型污染物檢測新技術,如同步熒光方法及其他聯用技術,消除復雜樣品基體的干擾,減少繁雜凈化和預分離步驟,在大基體背景下同時快速測定污染物;篩選、設計和合成適用于新型污染物分析測定的熒光探針等,提高分析測定的選擇性和靈敏度。
2、研究方向之二:新型污染物生態毒理學及其健康效應
圍繞新型污染物及其復合物對生命有機體危害程度及范圍的生物學效應,建立相應的生物測試試驗系統;在急性毒性試驗的基礎上,從分子、細胞、組織和個體水平研究其致毒的毒理學過程機制。從污染物與健康效應的角度,重點研究農用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人工納米材料、藥品等新型毒物代謝及其對細胞內分子的影響,篩選氧化損傷、基因毒性、免疫毒性等敏感性生物標志物對新型污染物進行早期預警,及時避免或減輕環境污染的損害。
3、研究方向之三:新型污染物控制技術
針對新型污染物濃度低、難降解等特點,利用莆田學院在環境化學、生物技術、功能材料等方向上的學科交叉優勢開展新型污染物的高級氧化技術治理研究。根據不同類型新型污染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光催化氧化法、Fenton法、臭氧氧化法、聲化學氧化法、電催化氧化法中的一種或幾種技術聯用,分析新技術的降解效率和穩定性,研究新型污染物降解的途徑和催化機理及其動力學規律,為開發高效、穩定、經濟和無二次污染的新型污染物控制技術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