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這個周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舉行校園開放日,為即將到來的新一屆招生預熱。在開放日期間舉行的招生咨詢會上,各學校均介紹了在招生和育人中的新舉措:聚焦國家戰略需要、通識教育、大類招生以及給予學生成長充分的個性自由成了高校招生和育人中的共性特征。
新設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
2017年不少高校新增了專業方向,而這些新方向,都是聚焦國家需要。
比如,清華大學新增了兩個本科專業,建筑類新增風景園林專業和土木類新增交通工程專業。其中,風景園林專業橫跨理、工、農、文等領域,主要培養具有優秀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風景園林設計與規劃、建設與管理人才。交通工程專業結合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需求,服務于國家交通工程重大戰略需求,旨在培養具備多學科思維、全球化視野、超強溝通能力的交通領域高端復合型人才,力求將清華大學交通工程學科的發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立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清華大學還新增了兩個本科培養項目。一個是人文社會類的社會科學學院新增了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專業方向,另一個是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世文班”)正式納入“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
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劉震介紹: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本科項目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特色,一是塑造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感,在培養中要求學生了解世界歷史,國際社會、國際組織的來龍去脈、運作機制等;二是提升學生的跨文化協作和領導能力,去國際組織工作時面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工作伙伴,不但沒有陌生感,還要具有出色的談判力、領導力;三是夯實多樣化的領域和背景知識,在國際組織工作僅語言過關還不夠,更要掌握相應領域的背景知識和過硬的本領。
中國人民大學今年將增設“世界史”“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及“勞動經濟學”3個本科專業。“世界史專業力圖關注古今世界格局的演變和發展趨勢,將世界史的學習與自身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結合起來,旨在培養擁有扎實的世界史知識、很強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優秀的外語應用能力和開闊的國際視野的綜合型專業人才,以滿足國家社會發展之需求。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旨在培養既掌握統計分析、計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專業知識,又熟悉應用領域的數據科學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國家對數據科學人才的迫切需求。勞動經濟學專業旨在培養既有良好的通識教育,又有頂級的經濟學基礎訓練和前沿的勞動經濟學熏陶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中國人民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人介紹。
“大學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為了未來,培養下一代傳承文明,促進人類進步。”為此,北京大學副校長、教務長高松介紹,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碰到的問題更多的是一些復雜的、綜合的、全球性的和經常變化的。這些問題常常不是一個單一學科或者一個人能夠獨立解決的,未來給大學的人才培養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大學須應時而變。
強化基礎——重視通識與專業核心能力
熟悉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這些年,各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都在進行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在今年的校園開放日上,通識教育、加強基礎、促進交叉,成為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詞。
據介紹,北大正在進行一次大的教學方案的修訂,突出特色是凝練了專業核心課程,即這個專業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基礎的知識和能力的構架。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最底層為公共基礎課,之上是學科基礎課,即大類平臺課,再之上為專業核心課。在此之上,還開設有專業方向模塊以及交叉學科的模塊,再往上是榮譽課程。基于這樣一個框架,學生進入學校后,如果有非常明確的專業方向,就可以一路向上。但是如果有些同學進入北大之后還有一些別的興趣和愛好,那么他可以選擇專業的模塊或是交叉學科的模塊,也可以通過學習兩個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拿到一個主修專業學位和一個輔修專業學位。
“這就意味著,基礎必修的部分占到學分的50%—60%,其余的40%—50%是自主構建。之所以做這樣的設計,是在強化了基礎課程之外,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構想來選擇自己的學習模塊和學習內容。”北大招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樣是本著這樣的思路,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新一輪的大類培養改革中,也更加重視學科交叉能力的培養和通識與專業并重的綜合素質培養,通過培養方案的修訂,實現從專業教育向通識與專業并重的個性化培養轉變。“在一二年級進行通識教育,實行寬口徑、大平臺的專業設置與培養。經過一年的培養,將充分尊重學生個人志愿,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選擇專業學院繼續學習,二年級結束時在專業學院內選擇心儀的專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馬進喜介紹。
“如果專業興趣發生改變,學生仍可在此后的學習年限內,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專業轉換。”馬進喜說,“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大一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學院的辦學積極性,更加符合當前學科交叉、專業界限淡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趨勢,符合一流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