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情,我們開展了“復色陽光”教育。在不斷的沉潛打磨中,不懈地尋找適合時代變遷、適合國家發展、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路徑。
看高“軟工具”,打造“雙個性化”教學模式
我校自2014年起即開始鋪設安裝“硬工具”,構建數字化校園。2015年,我們提出基于網絡的“雙個性化”教學,并逐步將應用向日常教學推廣。通過不斷完善,實現全校無線覆蓋,保障教室中多用戶大并發量數據通信需求,班級學生自帶設備進入課堂。同時開始學科資源庫建設,至上學期末,各學科合計完成資源庫建設71680條。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使學生可以根據系統平臺大數據生成的學習分析,科學有效地進行個性化學習和自適應學習;也使課改不斷向深度高效推進,“雙個性化”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
硬工具硬了,我們更看高“軟”的。我校有三個流行概念讓師生們耳熟能詳:雙個性化教學、3.0版“互聯網+深度學習”和工具。
雙個性化教學,是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前者主要體現在學生可以利用平板技術的強大功能與任課教師一對一交流或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后者則體現在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提問,借助平臺及時進行一對一解答,有共性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集中解答。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平臺的數據統計,有科學依據而非僅靠經驗做好學情分析和二次備課,調整教學內容和時間分配等。
3.0版“互聯網+深度學習”,是指我校目前的第三次課堂教學改革。2008年學校進行的“導學解疑”課堂模式改革是1.0版;2.0版教改指2014年開始的“學習中心型”課堂的構建實施;而3.0版指自2017年在全校推行的“互聯網+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改革。
工具,即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包括“硬工具”和“軟工具”。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各種工具而言,“軟工具”是指學校和教師設計開發或使用的一些旨在優化學校管理和提升學生思維素養的策略與方法,包含圖形、文字、數字、數據等。
可以說,這三個流行詞就是我校信息化校園建設過程的縮寫,但我們又不止于此。2016年,為進一步推進我校優質化、特色化發展,適應新形勢、新高考對普通高中教學的要求,我校在煙臺市率先啟動學科基地建設。我校對學科素養的提煉研究,是以“立德樹人”作為國家層面培養人的“軟工具”為核心展開的。
重視立德樹人,打好學生精神底色
和其他學校一樣,我校也一直在探尋中學德育的最佳途徑。2016年9月,學校成立了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明確牽頭單位和各部門的責任分工,把原來零散的教育活動歸結到“四位一體”之中。
一是以思想政治課為主陣地,通過政治認同、文化引領,引導學生追求人生價值。如深入挖掘政治教材,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關注生活時政,捕捉德育契機;利用科技藝術節期間舉辦“時政脫口秀”活動;利用選修課,推出“熱點聚焦”專題;通過“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課堂”、專題講座、紅色文化進校園、五四青年節團員先鋒隊活動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
二是強化所有學科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在學科教學中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挖掘不同學科蘊含的德育價值,努力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轉化為德育過程。如在全員晾課活動中,將學科德育的滲透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三是注重傳統文化的浸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這主要體現在:學校的樓宇命名、連廊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建設;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及競賽活動;為學生開設戲劇、陶藝、版畫、書法、女紅等選修課程;定期組織名人進校園活動。
四是將“德育生活化”,將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注重德育落地,形成了涵蓋十二種活動形式、覆蓋整個學年的德育序列活動體系:如每周舉行的“學生之星和教師之星”評選活動、每年4月末的高二學生成人禮、5月份的“陽光普照群星閃耀”優秀學生表彰大會、6月份的由高三畢業生自主策劃的畢業典禮、7月和8月的國內外游學和社會實踐活動、9月份的體育文化節、10月份的科技藝術節,以及每年寒暑假的“影子父母”社會實踐活動、每年“首席榜樣爸媽”評選活動,還有貫穿三學年、培養高中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六大系列“修身”主題教育活動,等等。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與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已成立8年,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全員德育導師制,再加上近30個社團的各種活動,教師的教育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德育的實施過程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立德樹人”有了多種落地路徑。
緊抓管理創新,適合學生成長差異
由最初的寶塔式層級管理,到前些年創新的扁平式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與有機管理,我們一路走過,實現了管理制度的無痛變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課改過程中,我們依托信息化手段,又探索設計出常規堅守督促、項目流程管理、問題驅動創新等三種模式和對應流程。
面對新課改和新高考方案,我們在教育理念、組織和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全面轉變和調整跟進。學校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選課走班項目領導小組,下設選課走班工作組、課程改革工作組和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組。學生在高一學年結束后,對選考科目要做出最終的選擇,因此做好發展指導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我校于2011年成立了學生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并成立學科組,由2名專業心理健康教師負責,還編寫了相關校本課程。同時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做到人人了解新高考,都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生涯指導;舉辦家長學校活動,解讀新高考的政策,讓家長能夠和孩子一起科學地選課、報考,科學地規劃未來。
為盡早適應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學校從2014年進行分層走班的實踐研究,探索教學管理新模式。我們實行了平行分班、組合管理、分層走班、分類評價的教學管理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制度,確保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責任到人。平行分班,既保障了學生享受教育資源的公平性,也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分層走班,同一教學班學生的水平相近,教學進度、難度容易做到適合大多數學生,基礎班的學生跟得上,強化班的學生吃得飽,有利于學生的學科發展。
2016年底,學校通過網絡平臺在高一、高二進行模擬選課,用具體數據測算走班所需師資、教學設施等,提前制定應對措施。在組織實施選課走班的過程中,除了進行選課指導和預測性選課,在班級編排時依滿足需求、同類集中、半班合并、定二走一的原則授課。
新課改極大提升了我校教師的專業素養,“雙個性化”教學的經驗和成果逐漸顯現并形成影響。我們體會到,要實現“發展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國家戰略目標,就要充分把握國家各種政策要求的大“工具”,并將新技術“工具”整合到學校教育中,不斷開發創新“軟工具”,努力做適合國家發展、適合時代變化、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現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