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我懷著滿腔熱情踏上三尺講臺。我記得自己講的第一篇課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當我不斷地揣摩、品味文章語言的時候,當我逐漸跟朱自清先生的心靈接近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豁然開朗。第一堂課上,當我跟同學們交流的時候,我通過朗讀把我的感覺提煉、表達出來:“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坐在院子里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然后我跟同學們一起,在荷塘月色的境界中跟朱自清先生做心靈的交流和對話。第二堂課,我一走進教室,同學們以熱烈的掌聲對我表達了肯定和歡迎。
教師的幸福,就在于與學生心靈的交流,教育的價值也在于心靈與心靈的共鳴。后來我在繼續當教師的歲月里,對此又有了更深的感受。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喚醒,教育賦予生命的是健康和溫暖,是向上的力量。教育應該在人的心中點亮希望,點亮未來。我就是懷著這樣一種信念工作的。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使命是什么?我們面對的是無數鮮活的生命,這些生命是無比珍貴的。我們所從事的工作,連接著過去、現在和將來。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將自己的生命與使命融為一體,而這樣一種使命的基點,是人。所以我們的教育,第一個著眼點就是人,人的健康、幸福;第二個著眼點是無數個家庭,通過人的發展,為無數個家庭帶來福祉;第三個著眼點是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通過教育,通過對學生的培養,使他們將來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貢獻;第四個著眼點是人類的進步,每一個人的發展都跟人類的進步密切相關。
2015年我參加G20國際校長峰會,在英國的斯多學校,校長帶領我們參觀校園。當走到一尊雕塑面前的時候,他停下腳步跟我們認真講起了故事。這是該校一位后來當了飛行員的畢業生,當他執行戰斗任務的時候總是做超低空飛行,為的是不傷及無辜的平民。有一次他不得不執行到遠東的轟炸任務,戰斗非常慘烈,回國之后他得了嚴重的抑郁癥。病愈后他立志終身從事慈善事業,把自己飛行表演所得的所有款項全部捐給慈善機構,成為英國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作為一所貴族學校,斯多學校培養了無數達官顯貴,可是學校卻唯獨把這樣一個飛行員、一位慈善家的雕塑放在校園里。我體會這是要告訴學生們: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要有良知。有了,人便是高貴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教育要培養良知,培養學生的大愛精神。我在2002年時擔任學校副校長,負責德育工作。我思考,塑造美好心靈,最重要的就是培育愛。我記得某個母親節前夕,在一次全校升旗儀式上,我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媽媽,我找了你好久》的故事,說的是德國一個叫德比的孤兒渴望母愛尋找媽媽,但尋找不到,就幫助周邊很多人,希望有一天這些人也能幫到他的媽媽。講完這個故事之后,我跟同學們講:“原來‘愛’可以像漣漪一樣擴散到無窮遠的地方。”在接著到來的母親節,我們請全校的班主任老師跟同學們一起感恩母親。因為我認為,愛的教育不是空的,它的起點就是親情。后來我們就舉行愛心傳遞活動,再后來,人大附中學生志愿團便誕生出來,孩子們在學校里、到社會上去獻愛心,做公益。每年的開學典禮,我們都有一個雷打不動的活動,就是“志愿團宣誓”:造福社會、服務他人——更多的孩子加入到志愿團的行列。如今“志愿者”已經成為人大附中學生的第二身份。
人大附中有一個叫張弛的畢業生,現在在耶魯大學讀書。2016年,他申請到非洲的難民營去做志愿者。在那里他了解到非洲難民的情況,覺得非洲的難民們最缺的是尊重,最需要的是好的教育,于是他發誓要在服務的地方建一所學校,如今這所學校已經在建設過程中。他為學校設計了全新的課程,這些課程不僅讓男孩子享受教育,也讓女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他還希望這樣的課程能夠在非洲更多的學校推廣。張弛在人大附中的時候是“根與芽”公益社團的社長,他發起過“微笑前行,關愛單親家庭”的活動。在一次活動中他遇到兩個單親的孩子,其中在跟妹妹交流的時候,得知她因為沒有父親,在學校里常常受到排擠。這個孩子純凈的眼神,讓張弛從此抱定一個信念——終身從事慈善活動、愛的事業。
我想,在人大附中,這樣的學生是很多的。人大附中的孩子獲得過很多獎,他們的人生是很出彩的。但是我們更看重的,是孩子們的愛心,是他們的良知,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記得在一次人大附中志愿團的總結交流大會上,我跟同學們講:“同學們,有一種精神,像春風一樣,可以吹走天空的陰霾,給人們帶來幸福,這就是——慈愛;有一種情懷像陽光一樣,可以帶來春天的溫暖,這就是悲憫。如果一個人能由慈愛自身開始,進而生發出一種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的大愛精神,由悲憫弱者開始,進而生發出一種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那么這個人就是人世間善美的花朵,他的心靈就會時時散發出仁愛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