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內派教師當好學生的‘政治輔導員’‘服務管理員’‘新疆宣傳員’,為內地新疆籍學生提供好服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向近1900名內派教師提出的殷切期望。53歲的新疆應用技術職業技術學院的經濟與旅游管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吳朋澤成為了一千九百分之一。
揮手奎屯、背上行囊、暫別親朋、帶著期盼,吳朋澤來到了荊州,成為荊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工隊伍中的一員,并經荊州市委組織部同意,受聘擔任學校學工處副處長。
初來乍到的“老”學工人
奎屯到荊州需要四天的路程,僅僅是火車就需要整整兩天。一路顛簸南下來到荊州。吳朋澤首先感受到荊州方言像是在唱歌,半天也弄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顧不上適應環境,吳朋澤將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新疆籍學生的檔案一一翻閱,組織學生座談會,全身心投入到內派服務管理工作中。語言、文化與生活習俗畢竟不同,新疆籍學生多少有不適應荊州的情況。吳朋澤開始聽取學生的“小委屈”。“老師,這里飯菜太辣了”“老師,您不知道這里夏天高溫濕熱,冬天陰冷潮濕”“吳老師,我們班就我一個少數民族,我和舍友處不來”“老師,我想家了,我想回新疆”。
約同學們聊天,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傾聽他們的故事;每逢周末邀請學生做飯,吃一頓有家鄉風味的美食;帶領著學生們領略古老荊州的文化魅力,游城墻,聽歷史,參觀博物館等都成為了他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朋澤建立自己的學生“資料庫”,對于每名學生,他都如數家珍,如若珍寶。荊州職院新疆籍學生這樣評價他“雖遠在他鄉,吳書記帶給我們如太陽般的溫暖。”
1986年參加工作,200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在教育一線工作的經歷塑造了吳朋澤處變不驚的性格和肯扛事、會做事的作風。他三言兩語之間就能安撫學生情緒。在交往、交流、交融之間,將民族團結滲透到教育管理全過程。
“公寓+”就是公寓為“家”
吳朋澤的到來,正是荊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創“公寓+”模式的關鍵時期。為解決學生在寢室居住時間長、學生工作扎根班團不夠等問題,荊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始將學生工作重心轉移,以公寓為工作重心,形成跨院系、樓宇學生工作、學生黨建。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肖云林,把這樣的模式規劃為“公寓+”。
對吳朋澤而言,“公寓+”就是公寓為“家”。在吳朋澤的數次要求下,學校把博學公寓門面房的二樓一間小小辦公室適當改造,吳朋澤就此為家。開始了“公寓家”的生活。
“這樣亂接電線是非常危險的,都是生活在一個宿舍的同學,需要互相為生命負責啊!”這樣的場景經常發生在吳朋澤身上,他協調組建了學生宿舍管理委員會,建立了制度化的日清日結安全管理模式。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進青年教師田雙雙也在公寓居住,經常看到吳朋澤組織學生查寢,也自愿加入這個隊伍。她說:“和吳書記一起查寢,是一種享受,他帶著某種精神,他不會輕易批評學生,說話總能讓學生感受到他和學生是一伙的,對我而來,這就是最好的‘思政課’,不僅‘接地氣’,還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