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記者來到了位于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蔭偉教授的辦公室,門邊擺放著栽種著金花茶、油茶幼苗的泡沫盒,室內儲放著鋤頭、扁擔、水桶。一間辦公室里,滿滿當當的全都是各種工具和苗木的檔案資料及種子,如同一間儲藏室。
跟很多手托試管,身穿大白褂,在實驗室里進行各種高精尖實驗的教授不同的是,幾十年來,鄧蔭偉手拿鋤頭、鋸子等工具,始終奔走在桂北乃至廣西的山山溝溝,以田間地頭為實驗室,手把手教農民種植,用良種選育和豐產栽培技術讓大批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工作四十多年來,我只做了三件事:銀杏研究、油茶研究和金花茶研究。”鄧蔭偉說得云淡風輕,但生命科學學院的副院長馬姜明說:“這三個樹種,是廣西最具有特色的經濟林樹種,也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經年累月野外作業,年過六旬的鄧蔭偉皮膚被風吹日曬雨淋成咖啡色狀,宛若一位耕耘在桂北大地上的農夫,他給記者講起了四十多年來,他與銀杏、油茶和金花茶的故事。
桂北的田間地頭,成了鄧蔭偉廣闊的實驗室。經過多年努力,攻克了銀杏種植的系列難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77年,20歲出頭的鄧蔭偉從廣西生態工程技術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桂林市林科所工作。
一次,一位墨西哥林業專家來桂林,希望能找到一對雌雄銀杏樹,由于當時對銀杏研究工作的疏忽,所里沒有人保存樣本。
這件事對鄧蔭偉的觸動很大,銀杏在中國有“活化石”之稱,是中國的自豪,然而找遍全所,連株銀杏樹苗都沒有!他認為,作為林業科研人員,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好銀杏,做好銀杏品種改良和技術推廣工作。“如果之前研究銀杏沒有人做,那么我來做!”
從此,鄧蔭偉便走上了品種調查、良種選擇與繁育等探索科學種植銀杏的道路。
銀杏樹又叫“公孫樹”,意思是公公種樹,孫子得益,種下后三四十年才能掛果。桂北是銀杏之鄉,為了使銀杏樹生長快,早結果,鄧蔭偉想盡了辦法,力圖攻克銀杏樹的研究問題。
除了掛果時間長,銀杏還存在著品種雜、成熟期不一、產量低、質量差、樹形高大不便管理等問題。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上世紀80年代初,鄧蔭偉和團隊成員開始進行成千上萬次的銀杏苗木繁殖與嫁接試驗。經過幾年反復試驗,終于找到銀杏苗木繁殖和提高成活率的嫁接方法。培育的綠化大苗,經過15—20年的管理,每株價格高達3000—1200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為了使銀杏樹生長快、早結果,鄧蔭偉帶領課題組人員,調查銀杏生長環境,早出晚歸,每天步行五六十里路是常有的事;培育良種苗,每天頂著烈日,在田間一蹲就是三四個小時;研究銀杏人工授粉,常常爬到十多米高的樹上進行觀察,目的只有一個,找到最佳授粉期。桂北的田間地頭,成了鄧蔭偉廣闊的實驗室。
從無到有,從易到難,鄧蔭偉堅持扎根基層,用汗水和智慧攻克了一個個科技難關。經過幾年反復嫁接試驗,終于找到銀杏苗木繁殖和提高成活率的嫁接方法,實現了銀杏果的增產增收。
通過改良種植技術,靈川縣海洋鄉小桐木灣村的200多棵銀杏樹,使28戶農民每戶年增收1萬元以上。桂北百年以上的銀杏大樹,經過鄧蔭偉的指導,進行病蟲害防治和冰雪災害治理后,長得生機勃勃,一到秋天一片迷人景色,每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以上,農民收入增長十分可觀。
在農民家門口搞起“試驗林+現場培訓”,鄧蔭偉手把手教農民種植,脫貧致富
在完成銀杏課題研究后,2010年初,鄧蔭偉開始轉入“油茶良種和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
經過長期努力,鄧蔭偉和他的科研團隊采用油茶良種早實豐產栽培法,加強撫育,修剪,施肥,將油茶產果量提高了3倍。可新品種、新技術要想得到大規模的推廣應用,還得讓群眾眼見為實。為此,鄧蔭偉經常實地給農民講解油茶良種與豐產栽培的相關技術,鼓勵農民開發油茶產業,還帶領青年教師和學生多次到興安、靈川等地為農民指導油茶豐產林的繁育、推廣工作,為當地培訓科技人員,指導并協助柳州三江建立油茶基地。
一連3年,鄧蔭偉帶隊幾乎跑遍了廣西的主要油茶產區,在農民家門口搞起“試驗林+現場培訓”。
今年4月25日,一大早,62歲的鄧蔭偉就出門了,將1500多棵新品種油茶樹苗,趕著時節送到100多公里外的龍勝各族自治縣花橋村村民周心發那里。
“免費送給我種的,做試驗用的,種好以后,村里很多人就會跟著我種油茶。”周心發說。
龍勝大云村黨支部書記李蒙軍說:“鄧老師先弄一塊試驗田,自己種,然后教農民怎么種植,等到豐產了,農民看到這個技術確實靠譜,才推廣。”
如今,桂北地區已建立油茶豐產栽培示范林300畝和輻射推廣林11.30萬畝,比同類林提高產量3.08倍,為廣西油茶產業發展、實現年產值200億元做出了較好的示范樣板。
目前,油茶豐產林的繁育工作已基本完成,國家示范林的推廣正在進行中。
“私款公用”,探索“桉樹+金花茶”,改善桉樹種植區域生態環境,最大限度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應
近年來,廣西桉樹種植面積已位居全國第一,但因結構單一,造成土壤水肥流失嚴重,因而受到了非議。
因此,鄧蔭偉又開始思考,能否通過改善桉樹種植區域生態環境,最大限度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應?
2011年開始,鄧蔭偉和團隊開始探索啟動“桉樹+金花茶”復合種植模式研究項目。
從當年10月第一批桉樹林下金花茶栽植入土,到2016年底,金花茶的示范面積擴大到250畝。
如今,在第一批金花茶栽培示范基地,金花茶植株已生機勃勃,有一半的植株已經實現開花。每朵金花茶市場價超過10元,一棵樹高產時種植戶可獲得近萬元收入,利潤空間巨大。
目前,桉樹林內套種金花茶的栽培方法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這個項目的成功,推動了廣西乃至全國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為特色珍稀資源產業化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促進了廣西林業科技進步。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一開始,在國家還沒有為這個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時,他們的科研資金完全來自于自籌的經費。“只要對國家有利,只要為人民服務,就算‘私款公用’從工資里摳,也要把科研項目繼續下去。”鄧蔭偉說。
四十多年來,鄧蔭偉“卷起褲腿,擼起袖子”,科研報國,服務山鄉,使得千千萬萬農戶受益
時至今日,鄧蔭偉還清晰地記得,三十多年前的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進行隱性良種繁育與豐產栽培研究的時候,常常在村民的家里一住就是一個多月。農民看不懂鄧蔭偉在研究什么,但農民熱情淳樸,為他們煮菜燒飯,隔三差五地變花樣兒地招待好他們。
1990年4月的一個晚上,鄧蔭偉在興安縣高尚供銷社四樓的會議室給村民進行銀杏的栽培管護技術培訓時,痛風病突然發作,腿腳腫痛得無法走動。
村民見狀,趕快把鄧蔭偉背下樓,用擔架抬著他,連夜走了十多里路送到醫院。鄧蔭偉躺在擔架上,聽著山風吹過和村民焦急的交談聲,腳步聲。那一刻,從桂北農家長大的鄧蔭偉心中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培育出長得快結實早熟產果量高的銀杏來回報鄉親。
四十多年來,鄧蔭偉研究的油茶、銀杏、金花茶等繁育栽培項目經過推廣后,讓廣西乃至全國的數百萬農戶受益,最終累計為社會創效益達34.46億元。
“讓百姓多賺一點,少累一點;再多賺一點,再少累一點……”這是鄧蔭偉做科研時始終堅持的原則。對他來說,“最欣慰的時候,不是上臺領獎,也不是獲得專利證書,而是每次下鄉時,農民激動地拉著我的手,告訴我畝產創新高,豐產又豐收的時刻。”特別是在桂北的興安縣和靈川縣,鄧蔭偉有很多農民“粉絲”,因為他讓當地農民種上了高產的油茶,有好財運,大家直喚他“財神爺”。鄧蔭偉回憶起下鄉的時候,農民見著他,激動地拉著他的手說“我的油茶今年豐產啊,我拿點油給你哦”,這些都讓他倍感欣慰!
“我因心臟病入院做手術,但這段時間正是油茶管護的關鍵時期,農民朋友打電話請我去指導。于是,手術后兩天我就出院,第三天就下鄉了……”鄧蔭偉站在臺上講述自己的故事,臺下的數百名觀眾屏息聆聽,不時有人抬手拭去眼角的熱淚。
這是今年5月25日,在南寧舉行的廣西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鄧蔭偉手把手教農民栽培脫貧的事跡,感動了在場的很多人。
2004年,鄧蔭偉從桂林市林業科學研究所調到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從一位林業科學工作者到教書育人,他把對待植物的熱情延續到了講臺上,將勤勤懇懇、認真負責的科研工作態度帶到了誨人不倦、薪火相傳的教研工作中。
如今,對已年過六旬的鄧蔭偉來說,他矢志再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為此他去深山老林采回各種野生的苗木良種,種在校園里的實驗苗圃里。從太陽出來到落下,起早貪黑地觀察研究,用心地培育和改良油茶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實驗、實踐、推廣。
四十多年來,“卷起褲腿,擼起袖子”,鄧蔭偉就是這么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勞作著,樸實地報答著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和人民。
人物檔案
鄧蔭偉,男,生于1956年,廣西陽朔人。現任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銀杏(白果)、名優水果、速生樹種等良種和豐產栽培技術研究。
鄧蔭偉工作四十多年來,先后獲國家科技部、林業部、廣西區科技廳等科技進步獎20多項次。其中“ABT生根粉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四個經濟樹種良種選育和定向培育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銀杏優良株系和早實豐產技術推廣”和“銀杏主要病蟲害綜合治理推廣”兩項成果分別獲廣西2006年度、2007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獲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93年10月被國務院授予“享受國家級政府特貼的專家”。鄧蔭偉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林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等30多項榮譽稱號。(記者:景碧鋒 通訊員: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