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涉及的知識點很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該怎樣設計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其自主學習?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整體感知與局部品讀的結合,應該是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辨的學習活動。抓住契機,巧妙設置問題,對整個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習品質的形成尤為重要。
精當設置問題,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學科是語言學科,同時也是思維學科。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上。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
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是一門兼具感性色彩與理性色彩的學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語文教學大多是以提出問題為出發點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設計一個好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還能調動學生帶著釋疑的心理去細心研讀課文,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在閱讀時,應該注意兩點:
一是要由感性體味的淺層閱讀,轉向理性思考的深層閱讀。
閱讀是復雜的動態思維過程,不僅要喚起頭腦中儲存的知識信息,更主要的是對信息進行篩選、提取、整合、分析。朱紹禹先生將閱讀分為復述性閱讀、解釋性閱讀、評價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并指出其思維水平呈現出由淺入深的態勢。
在一節《阿房宮賦》的教學課中,學生解讀杜牧立的“意”后,執教老師這樣說:“流暢的表達,不僅有‘讀’而且有‘析’,不僅有‘析’而且有‘賞’。”讀、析、賞,三個層面的邏輯,被老師迅速捕捉到,一言以蔽之,言既極簡,而意又悠長。
為幫助學生理解“發人所未發”的大原則,老師說:“他總是能發現別人所未能發現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當中讀出自我、讀出個性、讀出生命、讀出大美。”此中亦有幾個層次,由自我而明個性,由個性而思生命,由生命而悟大美。于旁征博引后,老師回歸《阿房宮賦》。她說:“杜牧生活在晚唐時代,離秦朝很遠,但是他的心靈離秦朝很近。”“只有當你將一個事物寫到極處的時候,它的衰才那樣地令人震撼。”盛極而衰,歷史規律。此句中既點明杜牧描寫阿房宮用筆之奢,又巧妙地蘊人生哲理于其中。
二是要改變碎片語言感悟的閱讀指向,轉向邏輯性體味的閱讀。
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整體感知與局部品讀的結合,應該是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辨的學習活動。抓住契機,巧妙設置思辨性的問題,對整個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習品質的形成尤為重要。
建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知識的增長有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方面,人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來實現認知結構的完善。因此,教師不妨在學習新課的時候運用對比教學方法,尤其是將以前學過的有關知識與之進行聯系比較,在分析比較中把握二者的本質聯系和區別。例如在《竇娥冤》一課,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元代戲劇,陌生的文學形式與學生日常的表達習慣差異很大,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竇娥這個封建社會中的底層婦女形象。而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也是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不幸婦女,二者同樣命運悲苦,性格善良淳樸,但是由于生活經歷與生活環境不同,她們對于不公的命運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選擇逆來順受,一個選擇與命運抗爭。因此,可以設計“竇娥與祥林嫂形象異同分析”這樣的討論活動,引導學生理性地分析與比較,自己把握竇娥的鮮明性格,從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
巧妙點撥引導,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
在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本都能夠體現美。不同題材的文體會有不同的語言美:古詩詞對仗工整,注重押韻之美;散文語言樸素,注重意境之美;小說描寫細膩,注重人物之美……羅丹曾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文本中的美,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
閱讀《胡同文化》時,我要求學生在課本的基礎上尋找相似的案例,以拓寬審美視野。課堂上,我和學生們一起開展民居文化的審美研究,將北京四合院、陜西土窯洞、江南民居和本地民居的審美融合在一起,分小組進行審美研究,這樣的審美開闊了學生的審美視野,深化了課本傳達的審美理念和審美情感。一位教育家說:“文本教學的審美意義就在于在課本審美基礎上,審美腳步走得平穩,走得瀟灑,走得遙遠。”基于審美的教學探索,就是要努力引導學生在文本情境的審美享受中拓寬、走遠,讓學生的審美激情在拓寬中有效釋放,從而積淀審美素養。我們有時感嘆,名師們課堂上一言一語,看似不經意,實則“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立刻變化為一種審美的熱情和方向。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也有“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審美新感覺。因為他們的審美活動,較好地做到了適時推進,既享受了文本的情蘊之美,又積淀了學生的審美激情。
總之,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早關注與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以及把握語文教改的時代脈搏。而對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尤其是“語言”素養的思考與探討,則有助于我們更進一步認識語文學科的核心訴求,進而探索與實施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與學。(作者:李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