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學生覺得歷史課堂很枯燥,歷史教師很“無聊”。我認為,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應當思考如何改變或重塑自己的形象,同時提高自己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想應當在師德、學識和教法這三個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向“高”“富”“帥”目標挺進。
“高”,即師德高尚。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崇高的敬業精神和高效的教學效能。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導向性和示范性,教師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在教育教學上從正面影響學生;同時,教師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自然也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終身成長。
愛崗敬業、甘于奉獻是教師的傳統美德。教師只有意識到教育的社會和道德責任,才能盡職盡責全力以赴地去對待教育教學中的大事小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久的事業,是用心的事業,需要教師具有“潤物細無聲”的耐心和恒心。古往今來的那些教育大師如孔子、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無一不是以持之以恒、求真務實的敬業精神才成就偉業而博得后人敬仰的。
隨著時代和教育本身的發展,現在的教育教學工作越來越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時代性,高效的教學效能是時代的需求。歷史教師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擁有更豐富獨到的學識,才能在教育教學上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富”,即學富五車。一名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必得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和多樣的教學思路,只有這樣在歷史課堂上才能打動學生、吸引學生。
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面有多廣、專業水平有多深,課堂就有多精彩。中學歷史涉及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所有過程和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涵蓋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和鮮活,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地理等內容無所不包。這就決定了中學歷史教師必須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注重長期的學習和積累,鉆研教材,才能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地把歷史課上得深入淺出,生動出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永遠應當是歷史教師的終身座右銘。
沒有理論厚度的知識只是簡單堆砌。如果認為學生大腦是個筐,什么都可往里裝,那就大錯特錯了!有時學生學得越多越沒頭緒。中學歷史既是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也是一門涵蓋內容極為豐富的專業性學科。中學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專業的學科素養,如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發展史觀等史學觀點,這樣才能在教學上幫助學生串起知識點,架起主題框架,撥云見日,事半功倍地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多樣的教學思路有助于展現教師的專業廣度及獨特魅力。歷史知識的包羅萬象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具有多樣的教學思維、廣闊的教學視野和靈動的教學智慧,古為今用,西為中用,善于因勢利導,拓展延伸,讓學生的思維受到啟迪,情感得到升華。
“帥”,即教法合適恰當、有靈氣、有效果。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講解知識,教學方法是否恰當非常關鍵。
教學手段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好是讓學生參與探索過程并獲得喜悅的體驗。例如:講述昭君出塞的時候,適當補充畫師毛延壽的貪婪和漢元帝的昏庸故事,突出王昭君的大美不言;講先秦史時適當引導學生辯論“商鞅變法使秦國走向強大,商鞅卻死于自己發明的酷刑,他是死得其所嗎?”中學歷史頭緒繁多,有時難免枯燥乏味,教師要善于通過設計教學環節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符合學生實際,有利于學生學習成長,不妨大膽嘗試。
歷史學科的多元化趨勢,使得歷史教師必須具有多學科的文化素養,才能幫助學生打破學科的壁壘。例如:講述唐詩、宋詞、元曲等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講述新航路的開辟需要地理的專業知識,講述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等需要相應的自然科學知識,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需要中學歷史教師平時日積月累博聞廣記,才能在需要時談古論今信手拈來,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知識之間的遷移。
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更好完成中學歷史課堂教育教學的主題,從而因勢利導促進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升華。例如: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可以播放相關的歷史視頻,開展故事會、參觀本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這些都可以讓歷史教學和現實緊密結合起來。
總之,在大力倡導教育教學改革的今天,歷史教師應通過對自身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恰當的教法等方面的建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以實現培養新時代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的教育教學的新目標。(作者:徐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