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轉眼間已畢業四年,入職信陽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也三年有余。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僅僅是簡單的教與學,而是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學習是最穩固的“靠山”
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基礎知識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而土木工程不同于其他專業,它需要將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緊密結合,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用到黑板、多媒體,可能還會用到教室里的某一根梁、一塊板甚至是一片填充墻,這就對教師備課上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理論知識難不住我們,但工程實踐卻是弱項,或許對于某一部分教學內容,需要百度、看視頻甚至是到施工現場觀摩,才能更加自信地教授學生。
學生需要學習,教師更要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讓自己的知識面盡量最大化,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近年來,我先后通過了二級注冊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市政公用工程專業)、一級注冊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建筑工程專業),這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為今后的教學打下堅實基礎,更能夠增強學生的專業信心。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站穩講臺,成為學生的“良師”。
我與結構設計的“緣分”
記得畢業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建筑設計院的結構設計,入職信陽學院講授的第一門課是結構力學,而如今又負責土木工程學院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或許我與結構設計有著千絲萬縷的“緣分”,特別是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帶給我滿滿的收獲。
初次接觸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是源于信陽學院與湖北工業大學校校合作項目。蘇駿教授的一場學術報告引起師生的濃厚興趣,報告中提到了師生參加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的歷程。之后,在學校和學院領導的支持下,我便和師生一起,開始了信陽學院自己的參賽之路,從剛開始的迷茫,到如今的成熟,歷經艱辛。作為指導教師,先后帶領信陽學院參賽隊在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河南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中脫穎而出,并先后兩次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取得了優異成績。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榮譽和成績的背后是指導老師和隊員們艱辛的付出。曾記得,第一次參賽時,編寫模型理論計算書要用到從沒有接觸過的有限元分析軟件,愣是花了一個暑假的時間,獲得學習后的滿足感;還有每當模型設計制作出現瓶頸難以解決時的焦慮感,備賽期間學生每天晚上試驗加載,生怕模型發生破壞時的緊張感,每次比賽獲獎后,同學們站在領獎臺上,主持人念出信陽學院四個字時的自豪感……
模型的設計制作是枯燥的,但我們一直堅持著,只為得到一個合理的結構。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優化,不斷尋求一個好的結構設計,一個滿足要求又節省材料的桿件形式,不斷探討位移與自重的平衡,為一毫米與一克而“斤斤計較”,不斷解決試驗出現的問題,設計出新的制作方法。就這樣,我們吸取著失敗的教訓,反思結構破壞的原因,總結著成功的經驗,不斷改進結構桿件的選型、布置。
結構設計競賽中沒有“我”,只有“我們”,這就是團隊精神,我把這種團隊精神叫做“結構設計精神”。與其說我是指導教師,倒不如說我是結構設計團隊的一份子,或許這就是我與結構設計的緣分吧,良師益友莫過于此……
學習生活導師制的“魅力”
作為教師,可能你會認為自己和學生只是簡單的“上課和聽課”的關系,但信陽學院學生學習生活導師制卻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學習生活導師制是信陽學院改革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種重要嘗試,主要針對大一新生,導師們每月完成相關輔導課程,并結合日常座談、個別交流、網絡及新媒體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學業輔導、生活指導和心理疏導。信陽學院導師制實施至今已近四年,當初導師制第一屆2015級的大一新生,如今即將畢業。記得有一次上導師課時有個學生說:“老師,你跟平時上課的時候不一樣。”是的,因為我們已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導師制已成為信陽學院的一張名片。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的可貴品質。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要具備三顆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愛心既包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又包含著對學生的愛護和關懷。耐心表現為一種懷著期望的等待和引導,一種誠懇的幫助。責任心是驅使我們干好工作的動力,主要體現在教書育人上,體現在教育教學行為的細節上。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我們一直在學習、探索的道路上。
付善春,河南信陽人,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碩士,講師,現為信陽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學院專職教師。曾榮獲2017-2018學年信陽學院“優秀教師”、2017-2018學年信陽學院“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度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優秀會員”、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建筑工程學科“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曾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全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并獲多項大獎:2017年河南省第六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獲得兩項一等獎、最佳制作獎、最佳結構分析獎、優秀組織獎;2017年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獲得全國二等獎;2018年河南省第七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獲得特等獎、三等獎、最佳制作獎、最佳結構分析獎;2018年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獲得全國三等獎、優秀組織獎。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5項;分別在《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河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安陽工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