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設計必須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點燃學生學習熱情”,一名看上去年齡并不大,性格溫和的青年教師正在和其他教師熱烈地探討思修課改的具體情況。這名年輕的教師就是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修教研室的青年教師——叢玲玲,沿著她幾年來走過的足跡,人們不難探尋出她在教改方面的耕耘與收獲。
改革現狀,讓思政課改革接地氣
為講好高校思政課,她每次上課之前都要精心搜集案例、小視頻、穿插時事新聞;聽老教師的課,邀請其他教師去聽她的課,并且耐心吸取經驗;上課第一句話說什么,怎樣吸引學生注意,內容之間如何銜接,如何和學生互動,同學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該如何回答他們天馬行空的問題,她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一輪輪課下來,同學們貌似對她的“精心設計”并不“感冒”。她也和其他馬院教師探討過是否也有此類現象時,其他教師竟異口同聲說道:“思政課一輪輪課改,但實效性并不高,學生反映并不熱烈,思政課看上去也并不是那么受歡迎”。
“思政課內容太枯燥了,只講馬列理論,根本聽不懂,聽不進去啊!”,“在近150人的課堂內,大家都在做和課堂無關的事,聽歌、看電影、玩游戲,認真聽課的學生就那么幾個”,“每堂課我都在聽,可是內容太過于理論了,覺得跟現實生活并不相關”。同學們的反饋不斷傳到她的耳朵里,她也試過改變教學模式,多講一些和同學們生活實際相關的生活案例,但取得的成果并不大,聽課的學生還是寥寥無幾。
那么,究竟如何改革現狀,扭轉局面呢?她經過與馬院全體教師商討,研究,修改,協調相關院系、職能部門,認為思政課只有立足教材,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和項目化教學相結合,接地氣,才能迎來了新的改革成果。
“課上我也認真聽講了,但聽聽就走神了。回過頭來接著聽。一節課下來,我聽了,但是我好像什么也沒學到,我也不知道這節課和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同學反映到。
大學生從小就接受理論教育,來到大學,學習內容也應該從明理向明事發生轉化。所以“課堂上理論內容要相應的較少”。理論知識好理解,但存在過于枯燥問題。為解決好這一問題,適應互聯網“+”時代,她與馬院教師共同參與、深入剖析、梳理教材主要內容、知識點。并提前錄制好視頻,放到學習通里供學生觀看。課上同學們就不懂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和教師積極討論,一方面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因為他們已經提前“預習”過了,課堂上她積極提問,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發言,打破了講到理論,同學們一頭霧水的情況。
推陳出新,讓項目化教學走出新模式
“思政課內容太過枯燥,學生參與度并不高,對思政課提不起興趣”,針對上述問題,她推出“C位大咖----項目化教學”。
項目化教學主要以主題演講、課堂討論、辯論,人物介紹、電影賞析、辯論賽、社會調查、表演小品、相聲、歌唱、脫口秀等等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針對課程的重難點內容,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置相應的項目形式,徹底顛覆了以往課堂老師一人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
在一次課堂討論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年輕人準備渡河,身上有七個背囊,有“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漁夫說:“船太小了無法負重,必須丟掉一個背囊”,年輕人想了一會兒把誠信丟進了河里。以你贊成年輕人的做法嗎?如果是你,你會丟掉哪一個背囊呢?大家都各抒己見,都表示不會丟掉誠信。這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但有一個班同學卻不理解到,難道金錢真的是萬惡的嗎?所有人都會丟掉金錢嗎?
所有人工作、勞動都是為獲得金錢,但工作就意味著為其他人服務,為社會做貢獻。你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也就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過程。但是不能僅僅把工作看成是為了獲得金錢,這種想法反而是忽視了職業對人生實現價值的重要意義。所以說那種金錢是萬惡的,罪惡的想法反而是錯誤的。金錢不是罪惡的,關鍵看擁有金錢的這個人怎么做。看他取得金錢的方式是否合法是否侵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大家一定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這個討論課打破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實現了課堂教與學的翻轉、師與生角色互換,學生由被動聽到主動參與,教師由課堂主體到課堂主導轉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獲得感。同時也真正達到了實現了思政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這樣一個目標。
針對當前課改情況,叢玲玲感到:“貌似老師課上講的內容少了,但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卻更高了,一方面對思政課教師的課堂掌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對青年教師的成長提出了新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源于對理論素質的要求。所以青年教師一定要多看,多積累,增強理論素養。她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中講話當中提到:教師必須具備“六種素養”:第一,政治要強。第二,情懷要深。第三,思維要新。第四,視野要廣。第五,自律要嚴。第六,人格要正。”
路在腳下延伸,愿叢玲玲思政教學改革之路越走越寬廣。(通訊員:白巖 陳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