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教育資源向中心城市聚集產生的“虹吸效應”圈層繼續外擴的背景下,如何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是縣域普通中學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地處閩南金三角的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自2017年始,立足地域特點和學校歷史,積極探索多元育人模式,讓學生今天在校的學習能適應明天社會發展的需要。
構建“課程+”體系,學習多元化
學校育人模式的革新是內涵發展的支點。我校“多元教育”實踐,是自內而外、內外結合而形成的育人特色。我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確保完成國家與地方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拓寬學校拓展性課程“自留地”,推進教學組織模式、評價體制改革等配套建設,積極構建“課程+”校本課程體系,實現國家課程校本最優化,“建大學之基、擎中學之旗”。
類型多維、要求多層,結構多模、組合多選——“課程+”體系將現有“一體二維”課程進行重整,課程維度向國際交流、大學先修、互聯網空間、動手實踐及社會融入拓展,形成“五維”多類課程體系,包括“課程+大學先修”“課程+實驗室”“課程+社會”“課程+國際交流”“課程+虛擬空間”等,強化實驗操作、實踐體驗、研學交流等多重課程要求。學校還逐步開發涵蓋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學科融合類、海內外研學類等“五育”融合課程模型。為配合課程實施,我們逐步深化走班制,推進分層分類教學,提供學生“可選擇的課程”,尊重并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力爭做到“一人一課表”,構建立體化、多元化、多層次、多樣化校本課程體系。
優化“課堂+”方案,課堂多樣化
抓住高考綜合改革機遇,梳理校內外各項資源,我們構建了“課堂+”教學組織模式。
圍繞“五維”課程,學校積極深化原有選課走班制度,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陣地功能,加強集體備課提質增效實踐探索,推進分層、分類、分項、走班教學;積極構建體現教育教學規律導向的“課堂+”教與學組織模式(“+”即為多元深度融合),推進“課堂+勞動”“課堂+社會實踐”“課堂+實驗室”“課堂+社團活動”“課堂+互聯網空間”“課堂+研學”等課程實施組織模式創新;積極構建創新導向的專長型、實踐性活動教學體系,密切課程內容與前沿科技發展、學生興趣特長等聯系。如此這般,強化了體驗、實踐與感悟,線上線下、教室內外結合,推動了從“書中學”到“做中學”的轉變,促進了跨時空學習交流,逐步形成項目學習、主題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任務驅動學習、活動設計與體驗以及展示導向等教學組織形式,最終落實到基礎性、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等校本作業。
我們的教育組織方式,更好地適應縣域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促進了這類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
創新“人才+”模式,師資多渠道
我們革新教師招聘模式,面向南安市選拔優秀青年教師,面向全國尤其是部屬師范院校本科生、知名高校碩士生攬才,適時招聘博士生。5年來,我們先后招聘引進研究生、外域教師等50余人,為學校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盤活校內外各項資源,聘任當地非遺傳承藝人或民俗專家為南音、詩詞吟誦、木偶戲等課程授課教師,聘請南安知名企業家開設個人奮斗、企業發展等生涯指導課,邀請知名高校教授、本校校友等定期開設學術前沿講座及交流活動,盤活地方商會、家委會、校友會、社區及結盟高校等各項資源,實現課程、課堂及師資多元化。
我們加強校本培養,開辟了名優教師成長“綠色通道”。學校創新校本教研模式,增強集體備課效率;創新績效管理,多勞多得、優勞倦管,激發教師活力;加強黨建引領,注重師德師風建設,營造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校風。
推進“平臺+”建設,平臺多層次
推進學生多元化成長、寬口徑升學等“平臺+”建設,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選擇,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們加強與清北等全國頂尖高校的聯系,對頻高考綜合改革方案,對接前沿學術研究,培養、輸送優秀學生;與幾所附近高校共建實驗基地和“教育協同創新基地”,使高校的高端實驗室、優秀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等“為我所用”;積極貫徹高校多元化招生政策,為學生創設滿足自主招生、高校專項計劃、空海民航招飛、免費醫學、公費師范生、藝體招考、體育單招等不同層次需求的條件;建設華文教育基地,開展海內外夏令營交流活動,促進海內外研學交流,開拓學生視野。
理順“資源+”渠道,辦學多元化
要把學校辦成百年名校,任重而道遠。要放眼長遠謀發展,就必須“守正而不守舊,自信而不自大,膽大而不妄為”;要跟上時代求生存,就需要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廣大校友、學生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唯此,一所學校方能行穩致遠。
因而,我們重視凝聚力量,開源節流,多渠道整合資金。資金是首要問題。在縣域金融形勢嚴峻、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首先要開源節流。“節流”,即在內部經費支出上精打細算,節約開支;而“開源”,則是多渠道籌措資金。資金難題主要通過三個渠道解決:學校建設資金由各級政府出;教師福利向社會募捐;學生部分活動經費由家委會分擔。這三大舉措,緩解了資金短缺的局面,實現了學校內涵建設的“彎道超車”,同時也開創了以學校辦學自主性為基礎的多元化辦學特色。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會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目標不會變。但是經濟環境、成長需求、教育政策等都在發生改變,這都要求我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要因時而變、順勢而為、多元求解,而多元教育或許是素質教育切實可行的方案之一。當然,在當下教育新環境下,推進“多元教育”,除了對理念堅守以及努力實踐外,許多深層次問題仍待進一步研究與探索。如從“課程+”體系進一步探索涉及學科分層、管理分層等多樣分層實踐;從“課堂+”進一步探索涉及不同學科、跨學科的多樣教學模式,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多樣的評價方法、多元選擇路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