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博物館位于昆明市五華區一二一大街298號云南師范大學一二一西南聯大校區內,是為紀念抗戰期間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滇八年的辦學歷史而建,隸屬于云南師范大學,屬行業性國有博物館。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與文化命脈,原設平津的北方著名三校: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被迫南遷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南京陷落,日軍溯江而上,武漢震動,危及長沙。長沙臨時大學被迫西遷入滇,于1938年4月抵達昆明,奉教育部令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下設文、理、法商、工、師范學院5個學院,26個學系,兩個專修科和一個先修班。
西南聯大在昆八年,大師云集,名家薈萃,在極度簡陋和艱苦的環境中,“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精誠團結,弦歌不輟。陳省身、吳大猷、吳有訓、華羅庚、葉企孫、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等一大批名師巨匠,鼎立治學研究,堅持為國育才。聯大八年更是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從西南聯大先后走出了楊振寧、李政道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楊嘉墀、陳芳允、趙九章、郭永懷、屠守鍔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鄭哲敏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73位院士,宋平、王漢斌、費孝通、彭珮云、周培源、朱光亞、錢偉長、孫孚凌8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大批蜚聲中外的杰出人才。
八年期間,一大批愛國學子在國家罹難、民族危亡之際,投筆從戎,志愿應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線,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愛國主義史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據統計,八年期間前后從軍者多達1100多人。
抗戰勝利后,昆明爆發“一二·一”慘案,為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西南聯大學生為主體力量的“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掀起了國內反內戰、爭民主的高潮,“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揭開了解放戰爭時期第二條戰線的序幕,被譽為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繼“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之后的第三個里程碑。
抗戰勝利后,三校復員北返,聯大師范學院留昆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昆明師范學院”,院址設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本部。新中國成立后,改稱昆明師范學院,1984年昆明師范學院更名為云南師范大學。
博物館于1985年建館,所轄核心區面積13320平方米,建筑面積2332平方米,展廳面積1422平方米,館藏文物一千多件(套)。博物館內設2個展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一二·一”運動紀念館)及1個活動展廳,常設3個基本展覽(西南聯大歷史展、“一二·一”運動歷史展、李公樸和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采用現代化聲、光、電陳列布展方式布展,是目前全國有關西南聯大圖片資料最多,最集中的展館。博物館所轄的云南師范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完好保留的西南聯大歷史遺存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梅園”,“三校亭”,“民主草坪”,李公樸、聞一多先生衣冠冢,國立昆明師范學院紀念標柱,鐫刻有聞一多撰寫的《一二·一運動始末記》的石雕火炬紀念柱等14處。
西南聯大博物館及其所轄的西南聯大舊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民盟中央傳統教育基地,云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在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和歷史人文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窗口和陣地作用。西南聯大博物館現每年免費接待海內外觀眾達16萬人次以上,李克強、賈慶林、李嵐清、劉奇葆、王兆國、韓啟德、向巴平措、李鐵映、王漢斌、費孝通、雷潔瓊、彭珮云、周培源、朱光亞、孫孚凌、陳至立、王志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楊振寧、李政道等著名學者均來館考察參觀過。
作為傳承和弘揚西南聯大精神的重要物質載體和教育場所,西南聯大博物館不僅展示了這所與抗戰相始終的戰時大學,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命脈,在艱苦環境中,為國育才,鑄就了中國教育史上不朽的豐碑;見證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學生從軍”的愛國壯舉;見證了為反對內戰,爭取民主、自由的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的歷程。
西南聯大博物館記述了聯大師生的艱難與困苦、成就與輝煌,體現著聯大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挽救民族危亡的堅定擔當和心懷民族復興的強烈使命。她所承載的聯大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是博物館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觀的寶貴財富。
在新的歷史時期,西南聯大博物館因西南聯大獨特的歷史地位和特殊的價值意義,必將成為經典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不斷地得到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