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曾經說過: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們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塊美麗的石子而已。在六盤水師范學院,也有這么一位正在“科研海洋”兢兢業業撿拾石子的科研工作者,他就是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康世舉。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在科研領域不斷探索前行的康世舉先后收獲了累累碩果。被評為六盤水市第三屆、第四屆市管專家,貴州省教育廳科技拔尖人才。
康世舉說,“科研路上,需要專注、細致和耐心,更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他自己的教學和科研路,就是專注、細致、耐心和吃苦耐勞精神的最好體現。
近日,為了了解這位科研名人,筆者走進了康世舉的辦公室,六盤水師范學院篤行樓六樓上一間二十來平米的辦公室門頭上掛著“天文愛好者協會”牌子。走進屋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書架上、桌子上、椅子上到處擺滿的書籍和論文,墻上掛著的小白板也寫滿了各種物理公式,一臺白色的科普望遠鏡靜靜地立在窗前。
出生在河南駐馬店的康世舉,從小對物理學就特別感興趣,探索宇宙的奧秘是他兒時的夢想,為了追求夢想,2009 年考入了云南師范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開始研究天體物理學 ,2012年就讀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2015年到六盤水師范學院工作。目前,主要承擔學校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應用物理學專業的熱力學與統計物理、理論力學等核心專業課程。
“天文和物理是不分家的,天氣好的時候,透過天文望遠鏡看看星體,比如月球,真是美極了。”康世舉笑著說,眼里閃著孩子般的興奮。“辦公室有一個小型科普望遠鏡,可惜有些陳舊。”望著窗前的科普望遠鏡,他若有所思。
康世舉介紹,開展科學研究是一項漫長的過程,完成一項科研,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計算一個程序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在開展科研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不斷地推倒重來,不斷地重復。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會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康世舉的妻子為了方便照顧家庭,2016年從老家河南調到了六盤水師范學院工作。在他妻子的眼中,康世舉就是一個工作狂。為了搞科研,他幾乎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回到家后也顧不上休息,走進書房,打開電腦又繼續工作。他妻子苦笑著說,“現在女兒都六歲了,孩子報的什么班,在學習什么都不知道,他心里就只有教學和科研。”
假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就是陪伴在家人身邊,安享天倫之樂,可是對于科研匠人康世舉而言,假期卻是最適合搞科研的時候。”假期中,他幾乎以辦公室為家,每天除了保證必要的睡眠外,其余時間就是一心搞科研。
康世舉對未知世界的執著追究,對科研工作的堅持不懈,不僅為學校教師樹立了良好榜樣,在提高學校知名度、科研發展方面也立下了汗馬功勞。2017年,在康世舉的牽線搭橋下,中國天文前沿學術研討會在六盤水師范學院召開,來自國內天文研究機構和高校的40余位天文領域專家學者來到學校交流學習,康世舉作了題為《3C454.3 GeV break伽瑪射線譜的起源》的專題匯報,引起與會專家的共鳴;2020年康世舉一行受邀赴廣州大學參加物理與天文學院天文系的掛牌儀式,進一步提高了六盤水師范學院的影響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作為校級天文大數據團隊的領頭人,近年來,康世舉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合作面上項目1項、貴州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1項、貴州省教育廳科技拔尖人才支持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近年來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國內外著名天文學期刊發表SCI論文10多篇,其中SIC一、二區論文8篇。已指導研究生5人(在讀3人),培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2人。
在科研的路上,康世舉是一個執著的探索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又是一位知識的傳授者。
18級應用物理學李橋介紹,康老師工作認真負責,積極引導學生完成研究項目,時刻關注項目完成進度,及時指導學生存在的問題。
“康老師是個很溫暖的人,他經常給我們分享學習方法,還要求我們要有充足的睡眠。”18級應用物理學李福抿抿嘴說。
康世舉再忙也要抽空指導學生,特別是他帶的研究生。2017級的任珊珊就是在他的指導下,今年成功考上了云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天體物理學專業研究生。在六盤水師范學院工作的幾年間,他已指導研究生5名。
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祝昆介紹,康世舉老師很踏實,富有責任心,不僅在教學上有獨特的方法,工作也非常認真,從不抱怨,天天圍著科研轉,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奔跑著。
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系主任楊文韜說,“康世舉積極參加教學工作,在科研上有很大成就,與同事相處和諧,為人友善,是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在康世舉身上,我們看到了教師職業的光榮、責任與崇高,看到了科研工作者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他的職業生涯蘊含著讓人感動和溫暖的力量。
如今,科技創新正在祖國大地蓬勃開展,這更迫切地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其中,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康世舉說,“科學研究過程中,會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和發現,這是不斷激發我投身科學探索的熱情,同時,社會責任感也不斷激勵著我,要時刻保持科研創新的初心。”(文/大學生記者團 韋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