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八成以上選擇繼續深造,李怡琦是少數派,她選擇先就業再讀研。在求職路上,國內多個一線互聯網大廠為她轉身,多重因素權衡下她選擇了東南亞最大的跨境電商平臺Shopee。
01 跨界與可遷移技能
李怡琦就讀于西浦工業設計專業,在大學期間,她就通過不同的實習了解她所學專業在職場上都有哪些用武之地,從產品設計到品牌設計、從服務設計到品牌推廣,對她這個以興趣為導向的人來說,這些都沒有戳中她的興奮點。在那之后,經歷短暫的迷茫,她又給自己圈定了一些新的探索目標,其中有一個就是互聯網產品經理。
這個新的嘗試,讓她找到些許熟悉的感覺。那個熟悉的東西讓她在工業設計和互聯網兩界之間架起了能“跨越”的橋梁,可以把此界的技能“遷移”到彼界去,勝任看似不盡相同的工作。
先說學校里學的這些知識和技能。李怡琦說,西浦的工業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跨學科,除了設計,還要學物理、數學、智能硬件和編程等,“這些都是幫助你實現自己想法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綜合知識。”二是小組作業非常多,占到一個學期作業總量的60%-70%,不僅量多,占分比重還大。“所以,團隊合作是逃不過的,你得想辦法去形成一個好的小組合作,這樣才能保證你的分數。這其實跟做產品非常像。”
再來看互聯網的產品經理要求具備哪些能力和要求。據李怡琦的理解,產品經理以項目管理為主,結合市場/用戶洞察和功能策劃,有時還要覆蓋運營推廣策略的制定和復盤。在執行中,需要協調設計、開發、市場這些不同職能的人共同推進項目,同時要監督產出,保障最終產品能夠上線,并且對結果負責。
“產品經理需要知道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得具有相關的交叉背景,能夠用他們的語言跟他們溝通;然后,還得有點領導力,你跟他們沒有上下級關系,但是要推動他們做事情。”她說。
02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在學校里,李怡琦接受的教育和訓練始于研究,且十分重視研究。學生們學習多種研究方法,通過研究獲得一些洞察,再基于洞察去開發產品。
李怡琦在大二暑期獲得了一份互聯網產品相關的實習,她認為開發互聯網產品與她在學校所學有很多相似之處,希望能在工作實踐中用到在學校學習到的方法論。
現實情況是,很多研究方法企業根本不用,因為花時間、成本高。
怡琦不死心,不斷跟團隊的組長安利她認為有價值的研究方法,最終說服組長采用了一些。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點大,她想是不是大企業好一點,更重視研究和創新呢?
于是,她后來又面試進了一線大公司。沒想到在這里連研究的機會都沒有,“大公司的用戶研究都是單獨的部門,同時支持多個項目,你可能根本爭取不到這樣的資源。”
更讓她難以接受的是在大廠里最司空見慣的方法論竟然是“抄競品”!“它的邏輯是,既然競品做了這個功能,且在市場上得到了驗證,那我就拿來用,比我再去花時間、花成本,開發出一些不知道能不能成的產品效率更高。”
“聽起來似乎也很有道理,但總覺得哪里不對。你所接受的教育告訴你,要創新、研究很重要。可現實完全不是這樣,當時腦子里各種沖突,挺痛苦的。”
她和許多人聊這個困惑。有一個人的話她現在還記得。大意是,中國互聯網發展這么快,取得這樣的成績,方法論可能比較粗獷。但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適合它生存的階段和環境。
“他提到了語境和情境,我覺得有一定道理。那么接下來就是要去探索為什么它在這個語境中是奏效的?”
李怡琦決定把這個困惑當作一個現象去研究、當成一個問題去尋找答案。這時,她也就沒那么痛苦了。
03 無處不在的不確定性
大三暑期李怡琦拿到了騰訊的暑期實習,她表現優秀有機會可以留下,但卻因為當年所在團隊沒有應屆生的招聘名額作罷。
后來進入快手實習,她所在的組負責一個新業務,當時國內就他們和競爭對手的一個部門做那個業務。這是一個還沒被驗證的新業務,整個團隊的壓力非常大,如果沒跑出來團隊就會被直接解散掉。
實習生李怡琦又從最基礎的寫會議記錄干起,很快獲得組里同事的認可,繼而過了人力資源部門這一關,業務部門的老大也點了頭,幾乎組里所有人都覺得她入職沒問題了。就在這時,部門組織架構調整,新上任的老大認為這個時期該業務不需要進新人。臨到手的offer飛了。
再一次攤上這種事的李怡琦比第一次淡定許多。在這個行業里看到的都是“穩定”的反面,她也越來越習慣“不確定性”。
例如,她并不看好產品經理這個崗的長期發展前景。基于她個人的判斷,可能再過二、三十年這個崗位就不一定存在了。“像我之前說的,它是一個整合的角色。在工作中,你會發現各個角色都在學別人的語言;在學校里,你也能看到這樣一個趨勢,我們學設計的,也會學一些商業的、編程的知識。如果這個趨勢發展的順暢,那就不需要產品經理了。
“其次是領導力,不一定非要是產品經理,如果設計或者開發的人有領導力、有意愿擔責任,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擔任這個角色。像有的公司,公司文化就是不設邊界,一個事情被哪個角色攬下來都有可能。”
再比如行業,她也有所考慮。“業內不成文的規則,國內互聯網大廠一線員工的退休年齡是35歲。我真的沒怎么見過35歲以上還在一線的,身體首先就熬不住了。越往上走人越少,能做到中高層的肯定是少數。
“這個行業的紅利期過了,所以要找一些新機會。我會留意一些像物聯網這樣的新興行業,尋找適合長期發展的機會。”
04 焦慮與應對
按常理,即將畢業的李怡琦,手握還算滿意的工作offer,理應一身輕松。但她仍舊時常感到焦慮或情緒低落。這些情緒的反應多來源于未知和不確定性引起的壓力,或者是來自優秀同輩的壓力。
“應對的辦法就是找人聊,心情緩解一些了,對于那些不確定性就得去落實、去弄明白。”
經濟學家何帆在其新書《變量: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的交流會上與讀者分享,“以后的孩子絕不可能憑借一技之長就混到退休,更無法靠大學四年學的東西就支撐未來七八十年的發展。未來的孩子一定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終身學習者。”
何帆還提到,在未來年輕一代會進入好幾個不同的領域。“在每一個轉型過程中,都需要讓自己從原來的外行迅速變成一個能夠在新行業里與別人對話的人。這個很難,但卻是未來生存中,年輕一代必須具備的技能。”
“焦慮和自我懷疑不可避免,情緒緩解之后,你還是要付出努力有所行動。”怡琦說。(記者:寇博 錢懿 攝影:王彥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