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變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全面育人效果不彰的狀況,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陜西省教育廳2021年提出“課堂革命·陜西行動”,西咸新區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提出了以“課堂革命”為核心的“三大革命”(課堂革命、食堂革命、校園環境革命)教育創新舉措。
“課堂革命”的核心要義是什么?
所謂“課堂”,既指物理形態的課堂——教室、網課,也指抽象形態的課堂——教育教學。也就是說,課堂無處不在,什么課程適合在什么地方上,這個地方就是課堂。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除家庭外置身時間最長的地方,是學生學習成長、汲取知識技能、全面發展自我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定義課堂。新時代的課堂是立體的、靈動的、超時空的、多樣的,是可以突破圍墻和固定桌椅束縛的,是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生命場域。它應該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提升人格品行的向往之處。
所謂“革命”,是指重大的革新、創新,那就不是一般性的修修補補,而是有一定顛覆性的變革。但這里的顛覆絕不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全盤否定,而是對課堂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和重構。我們要從新時代需求出發,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重新認識課堂、構建課堂、發展課堂、提升課堂,向45分鐘要質量、要效率、要結果。我們要提升教師“教”的藝術,激發學生“學”的興趣,讓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全新定位和角色,教學相長,相得益彰,事半而功倍。
基于對“課堂革命”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我認為,“課堂革命”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變“學科課堂”為“育人課堂”,深刻認識所有課程的社會屬性和情感教育價值。無論是語文、數學、外語,還是理化生、體音美、勞動課,都要讓學生從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認知社會,啟迪健康、積極、高尚的情操。我們要打破傳統課堂單一教授知識、技能的模式,創設“立德樹人”的新課堂,轉變傳統課堂的價值導向。
新時代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我們要認識到學科的最終價值在于育人,在于人的健康發展、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在于學科知識的創造和突破,學科應具有豐富和發展學生生命的意義。我們要研究每一門課程知識與道德修養的聯系、學習與生活相統一的辦法,如果我們找不到“立德”和“樹人”的實現途徑和方法,那我們的課堂又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呢?真正的課堂一定是眼中有人的教育,一定是讓每一個教師和學生都為之興奮的教育,一定是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能幸福生長的教育。
第二,要打破指向群體的班級講授模式,創設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差異化課堂。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特長愛好,有著學習需求和發展目標。我們不能用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來衡量和評價。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為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把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把學生的差異視為負擔,而應視差異為資源和機會,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敏銳地捕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提供適合他的教育,最終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這樣,他們在走上社會后,才能在各行各業譜寫出不一樣的人生華章。從這個角度講,“課堂革命”對新時代教師的要求更高了,過去我們講“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現在新時期的教師應該先有一潭水、一湖水,甚至是一條奔涌的生命之河。
第三,要打破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三教中心”模式,創設以學生為中心、以課程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新型課堂。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權威,教材是權威學習資源,教室幾乎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唯一場所。教師的“教”決定了學生的“學”,其邏輯是教師教得好,學生必然學得好。這種匹配工業化社會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當今社會,學生獲取知識、信息、技術、技能的手段和途徑越來越多,必須突破“三教中心”模式,創設“以學為本”“為學而教”的學本課堂,為此,我們應該從三方面推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一是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徹底改變教師三尺講臺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師教學中心”,把學生的被動靜聽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教師啟發引導”的方式。二是要徹底摒棄照本宣科的講授方式,深挖教材,創設適合本班級學生實際的課程,以課程建設和核心素養的培育為中心,解決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脫節的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三是要突破傳統教室這一物理場域對教學活動的限制,把學校和社會變成泛在的學習場域,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工廠去,到軍營去,到博物館去,到應到的每一個地方去。只要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地方,都可以去,都是課堂。這才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第四,要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界限,創設技術賦能的E時代課堂。科技的突飛猛進正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變革。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機、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多種力量驅動下,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思維、教育學習方式都受到巨大的沖擊。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網絡教學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網絡教學讓一位名師授課、幾千名學生同時聽課變成了現實。一位教師的觀摩課,地處天南海北的成千上萬的同行在聽、在評、在議,這些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實現的工作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開始變得尋常。“課堂革命”應該搭乘新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列車,綜合運用多種信息化的手段,為新時代的課堂教學賦能,讓課堂變為全世界,讓全世界成為課堂,讓45分鐘的課堂成為高效、高能的收獲場。
一個學生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課堂革命”不僅僅是顛覆,是打破,更是重構,是新生。好老師讓人愛上學習,好課堂讓人成為品學兼優人格健全的人。讓我們一起勇敢地走向“課堂革命”這個創新的大戰場,去開拓、去創新、去奮斗,為全面準確完整地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貢獻每一個教育人的力量。(作者:張海明)